民族聲樂表演教學中戲曲身段課程的設置及應用原則—兼論高等藝術院校聲樂表演課教學模式的改革
錄入時間:2011/12/29 9:44: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課程的內容設置大致如下:
(一) 戲曲基礎身段訓練
1、基礎訓練;(1)單姿:站姿(丁字步、八字步、直步)山膀(單山膀、雙山膀)手姿(掌、拳、指);(2)傳統程式造型(提甲單山膀式、拱手式、雙山膀式、沖掌式、提甲按掌式、栽錘撐掌式、順風旗式)(3)手膀活動(翻手、穿手,倒手、劈手、盤手、云手) (4)步法(弓箭步、騎馬蹲襠式、踏步、別步、屈步)(5)肢體組合(托月、望月、臥魚)(6)跑圓場
2、身段組合:水袖組合、扇子組合、花旦組合(選取常用動作和片段)
(二) 重點身段表演訓練(以眼神、手勢、面部表情訓練為主)
眼功訓練:戲曲表演的細膩精彩之處,除了各種行動技巧之外, 最重要的還是眼神傳達的運用,這與我們的聲樂表演有著共同的特點。所謂“一身之戲在于臉,一臉之戲在于眼”,眼功之重可見一斑。眼功的訓練可分為:1、基本程式動作訓練[2](p4-7)(提髙眼睛運動能力的訓練,也是表演常用眼法):包括“左右轉動、上下轉動、環動、定神、放神、收光、遠望、近看”;2、眼法訓練[3](p8-10):(此項訓練包括面部其他部位、手勢及氣息的配合):“喜、怒、哀、怕、羞、恨、愁、狠、呆、思、盼、蔑”等。眼神的運用是隨歌曲和戲劇人物的感情來變化的,通過眼神能看出演員所飾演角色的內心情感和精神氣概,同時還要配合面部其他部位和氣息才能協調一致。所謂“心通眼,眼通嘴,嘴帶臉,臉心合一,”[4](p64)因此在訓練時要做到心中有物,眼中才能有神,表情才會生動。在實際的演唱中結合聲樂表演的特征,用眼神將戲劇情節、內心感受、情緒變化“說”出來,并引領觀眾進入情境。在人物關鍵的亮相處強調眼神,不僅抓住亮“硬相”時的眼神力度還要抓住亮“軟相”時的巧脆度,真正做到手有所指、眼有所顧,眼皮抬得起,亮相定得住,眼神收放自如,虛實有度。
手勢訓練:在戲曲表演中,情緒性、意味性的指法手勢十分豐富, 粗略統計就有指、擺、抓、切、揉、繞、抖等二十種之多。在聲樂表演中運用到的手勢大體可歸納為“引、定、開、合、托、錯”幾種,每一種手勢都能大致表達一種或幾種情緒:如“引”手勢向上向外,表意境開闊;“定”手勢立而穩,可表堅決而不可侵犯;“開”雙手手勢外展,情緒昂揚熱烈;“合”雙手手勢收攏回縮,可表沉思內省;“托” 或單手或雙手呈奉獻感戴之意;“錯”雙手錯開,手勢不同互補,可表堅決果敢之意。訓練時應多熟練協調這幾種手勢,并配合相應的表情使手勢動作有情感的依托,做到“眼隨手走、手眼一家、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徐疾有別、能剛可柔。”
面部表情訓練:在戲曲和聲樂演唱中,面部表情是以感情體驗為基礎的情緒動作,沒有面部表情的基本功就無法將所體驗的感情表達出來。面部的眼、嘴、眉、臉、鼻都是表達感情的工具。其中雖以眼睛的表情居主,但須有嘴、眉、臉、鼻等部分的輔助與配合,否則眼神也是不會感人的。如嘴的張、合、翹、癟、閉等動作表達不同的情緒;眉的彎、皺、豎、倒等樣式也表現著不同情感;臉頰肌肉的沉與啟、緊與松都表達了不同心情。同時鼻翼的翕動開合也不可忽略,如人在激動、憤怒、哀傷時往往通過鼻翼的翕動開合來表現情緒的變化。總之,面部表情要根據劇情和人物情緒需要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