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聲樂表演教學中戲曲身段課程的設置及應用原則—兼論高等藝術院校聲樂表演課教學模式的改革
錄入時間:2011/12/29 9:44: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首先,在刻畫人物形象和表現性格特征上,戲曲身段對于表演行當有著精細的劃分,對各種年齡、性別、身份的人物形象刻畫和描寫都有一套程式化的身段動作,什么人物走什么步子,用哪類身段、什么樂器伴奏都有講究,就連道具、服飾等都與演員的內心表演,情感抒發息息相關,這一點值得現在的民族聲樂教學深入地學習和借鑒。如在傳統京劇《拾玉鐲》中,通過演員鮮活的表演將在虛擬環境下的"上下樓,開門關門,摘花捕蝶,盛米、喂雞、數雞、搓線、彈線、穿針引線"等一系列富有生活氣息的身段表現的淋漓盡致,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純樸幼稚、:活潑可愛的少女孫玉皎的藝術形象。這出花旦的身段表演常被運用在已開設戲曲身段表演課程的音樂藝術院校,用于訓練演唱者的手、眼、身、法、步的綜合運用。例如在民族歌劇《小二黑結婚》中小芹的那段"清凌凌的水來藍盈盈的天",就是完全吸收了花旦的表演手法,臺步、身段、手勢與音樂巧妙結合,既貼近生活又體現戲曲表演的韻味。此外在歌劇《白毛女》、《黨的女兒》、《野火春風斗古城》中歌唱家彭麗媛和具有扎實戲曲功底的孫麗英都將戲曲身段表演技法運用在表演中,使演唱氣韻生動,神形兼備。
其次,在表現內心活動和心理節奏上,戲曲身段動作有一系列表現人物情緒和組織動作節奏的法則。如表現人物憤怒時的飛舞雙袖,驚恐時抖動盔頭的珠子沙沙作響,悲傷時兩手交錯的抖袖,花旦高興時踮起雙腳走磋步、耍手絹,花臉急躁時打著"哇呀呀"跺著雙腳走磋步等等,都是表現人物內心情緒的外化形態。此外,在表演中“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進又退,欲窺又避”等動作迂回法的動律節奏也使身段動作在具備了強烈節奏感的同時,更突出地表現人物在復雜矛盾心態下的心理節奏和情緒。這些融表演技巧和內心體驗為一體的表演技法如能靈活運用到跌宕起伏、戲劇性沖突強、人物情感復雜多變的歌劇和創作歌曲中勢必會對歌者的演唱起到事半功倍的藝術效果。
二、戲曲身段表演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
將戲曲身段表演應用到藝術院校民族聲樂表演課程的教學中,筆者認為要根據聲樂表演特點的需要,有選擇的借鑒和運用。針對學生普遍沒有戲曲表演功底和聲樂演唱的特點,課程的設置應減少動作的技術難度,選擇個性鮮明、有利于歌唱表演的表情動作加以訓練。課程的目標是:通過加強學生的身段訓練,掌握基本的戲曲身段動作,重點強化眼神、手勢、面部表情訓練,使其能靈活運用各種身段姿勢和表演技法,努力做到民族聲樂表演的神形兼備、聲情并茂,提髙學生的綜合表現能力,加強對傳統聲樂表演藝術的學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