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民族聲樂領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繁榮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問題,它們阻礙了當前民族聲樂教育的發展。本文在此就當下民族聲樂教育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民族 聲樂教育 藝術人才
一、中國民族聲樂教育的現狀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我國民族聲樂教育也隨著有了提高
其教育體制日趨完善,從業者和學習者不斷增加,除了各大音樂院校和師范院校之外,改革開放以來各綜合性大學、高職高專院校也紛紛開辦了音樂學院或音樂系、科,設立了民族聲樂演唱專業;其教學體系朝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出版了豐富的民族聲樂教材和大量民族聲樂教學的音像制品;出現了一批德才兼備的民族聲樂教師,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民族聲樂歌手,蜚聲于海內外。與此同時,關于民族聲樂的唱法問題自五六十年代“土洋之爭”以來從未間斷過,發展到今天,“土唱法”和“洋唱法”越來越融合、差異越來越小,大家統一了觀念,即吸收西方美聲唱法的科學性,強調我國民族唱法的民族性;可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單一性問題卻越來越凸顯,成為音樂界的熱點問題,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熱烈討論。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單一性問題有其深層次、多方面的原因。
從民族聲樂教育角度來審視,其單一的西方文化視野,偏離了當今全球多元文化的主題,忽視了多元一體的五十六個民族的中華音樂文化。與此同時,大量的中國民間音樂和許多具有地方色彩的民族聲樂教育方法一直游走在專業音樂教育的門外。絕大多數的民族民間音樂經未受過專業音樂教育的農民樂師和民間文藝團體的口傳心授方得以傳承。正是由于這多重的限制與影響,中國的民族聲樂發展相對也還不夠完善,就如美聲中針對男女聲的音色及音區對人聲進行了高、中、低音的分類,而中國的民族聲樂中,只區別了高音,其它的音色及音區類型尚未做出明確界定。
現在,現代音樂教育體制中培養出來的學生,有些非但不懂傳統音樂,還淺薄地認為它落后。缺失了傳統音樂教育為基礎,學生便也缺少了許多接觸多風格、多唱法的民族民間音樂的機會,也影響了對歌唱藝術的判斷和辨別。這種缺失了以本土文化為根基的音樂教育隨著層層滲透,被普及到中小學音樂教育,為我國近現代音樂文化的發展所帶來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不言而喻。
所以,如何評價本土的傳統音樂文化,擺脫民間音樂意識匱乏的民族聲樂教育,讓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走回人們的視野、走進生活、影響后人,應成為當代音樂教育工作者肩上應有的重任。
二、推動我國民族聲樂教育的發展的措施本文認為推動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1、建立完善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
為了發展中國聲樂藝術事業,我們應當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和發展我國民族聲樂的歌唱方法和經驗都吸收過來,比如,從我國的戲曲、曲藝、民歌乃至西洋演唱方法中吸取營養,吸取精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中國民族聲樂教育應根植于傳統民族聲樂藝術,原生技藝高超的民歌、戲曲、曲藝是民族聲樂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源泉。民族聲樂教學應立足于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與時代性的基礎之上,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聲樂教學體系。比如,在教學曲目的選用上,教學曲目的選擇應遵循因才施教、因人而異、由簡到繁的原則,所選曲目的題材應廣泛多樣,且思想性與藝術性較高,應以中國作品為主、外國作品為輔。
2、協調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音樂的發展協調傳統民族聲樂與現代民族聲樂
現代民族聲樂的發聲方法一般比較規則、統一;而傳統民族聲樂則存在著許多特殊的、不規則的發聲方法。在此,傳統唱法向現代唱法提供共性特征,共性特征與美聲唱法結合形成了現代唱法;現代唱法的形成又能為傳統唱法提供新的經驗,使傳統唱法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基礎上有所突破;而傳統唱法的進步又會為現代民族唱法提供新的特征。民族聲樂所需要的正是這種健康的演進形式。
在新的社會形勢下盡量保持少數民族傳統聲樂的本來面貌,使傳統聲樂與現代聲樂在新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探索出一條“傳統”與“現代”共同、協調發展之路。
鋼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簡稱piano,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