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智慧提琴”項目 “雙減”讓藝術教育回歸校園
日前,在廣州市黃埔區中大附屬外國語實驗學校的探究結題展上,百人師生弦樂團用小提琴演奏了《茉莉花》《歌唱祖國》等多首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雙減”后該校普及“智慧提琴”項目,讓藝術學習回歸學校,取得良好效果。
一位家長說:“以前以為小提琴是一項非常難學的樂器,沒想到從開學到現在學習不到1個月的時間,孩子已經能參與合奏了。”
據中大附屬外國語實驗學校小學部教學副校長林曉蘭介紹,在本次結題展的百人合奏團中,超過80%的學生都是從今年9月份開始零基礎學習小提琴,學習不到1個月的時間就已經能夠參與合奏表演。
該校今年4月引進提琴智慧教育,小提琴普及教育在學校得到了迅速推廣和落地。本學期小提琴已經在一、二年級的音樂課上全面普及,目前小學部已有超過163名學生在學習小提琴,占比超過三分之一,學校組建了超百人的師生小提琴弦樂團,仍在不斷發展壯大。
據悉,“智慧提琴”是提琴教育領域的一個新品類,它以小學、幼兒園的學生學習提琴為主要對象,通過教材創新、教法創新、教具創新、師訓模式創新,將學校的音樂教師和有一定音樂基礎的科任教師,培養成為在小提琴專業教師的指導下、能在學校從事提琴啟蒙和基礎教育的提琴集體課教師,從而讓提琴的教和學回歸校園、回歸課堂、回歸教育本身,實現提琴在學校的普及、惠學和啟智的目標。
“學樂器可以開發孩子的左右腦,但樂器里面大家會覺得小提琴是最難的一種樂器。”廣東小提琴教育學會副秘書長、提琴智慧教育項目公益導師張躍瑜表示,通常學小提琴的孩子有限,“一是小提琴學習費用較高,二是時間成本,家長每天要督促練琴。”開展“智慧提琴”項目之后,學生的藝術課程學習回歸了校園,在學校里就能完成小提琴的學習任務、練習任務。
據張躍瑜老師介紹,剛入門時,復雜的琴譜會讓孩子覺得難,常因此削弱學習興趣,所以在智慧提琴教育普及過程中,通過使用“彩虹譜”教學方法,把教材變得“好玩”,把枯燥、重復的空弦練習變成有趣的故事與曲子。此外,學校還會通過個性化輔導、分層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點帶面,帶動更多的老師和學生加入到小提琴學習中。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