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全球的戲劇教育為何列為美育教學的重頭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育部建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
戲劇對于提高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學生文化品位和精神底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2014年,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嚴格執行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藝術課程”。這一提議將義務教育階段的藝術教育普及上升到了學校戰略高度。
2015年9月,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有條件的要增設舞蹈、戲劇、戲曲等地方課程”。
這兩則意見提出,藝術教育要結合當下教育改革、學校發展等綜合因素,滿足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和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需要。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許多學校開始圍繞戲劇開發地方或校本課程,充分挖掘戲劇的育人功能。
2001年,我國教育部頒布《全日制義務教育國家藝術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將戲劇納入中小學藝術教育中來。這是我國首次提出“綜合藝術課程”的概念。
在學校實踐中,戲劇教育遠遠超出藝術教育內容,它融合了語文、科學、歷史、地理、體育、音樂、美術、舞蹈和品德等學科元素,是一門重在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綜合實踐能力的綜合課程。
因此,在中小學,“戲劇教育”不是指以培養專門戲劇人才為目標的教育,而是指中小學利用戲劇教育這種藝術教育形式開展綜合育人的課程實踐探索,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小學生的品德修養。2011年,教育部頒布《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明確把戲劇納入中小學的學科教學中。
該標準附錄了“學生藝術能力發展水平參照表”,其中有單列的“戲劇”一項,分別圍繞“感知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反思與評價”三方面對學生的戲劇能力發展水平提出具體要求,同時也為戲劇課程的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
不僅如此,在1989年11月20日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提出:“應尊重并促進兒童充分參加文化和藝術生活的權利,并應鼓勵提供從事文化、藝術、娛樂和休閑活動的適當和均等的機會。”
[教育政策、學生接受藝術教育的途徑以及教師的素養都在影響著一個國家的藝術教育走向。
而戲劇課程以其綜合性、多元性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視,因為借助戲劇教育載體可以拓展基礎教育的育人功能。
戲劇教育也越來越得到世界各國(地區)的重視,許多國家(地區)都成立了戲劇教育組織,如美國戲劇與教育聯盟(The AmericanAlliance for Theater and Education,AATE)、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heater and Education Forum Organization,TEFO)等。
1992年“,國際戲劇/劇場與教育聯盟”(International Drama/Theater and Education Association,IDEA)在葡萄牙波爾圖舉辦創會會議,此后,每3年舉辦一次世界性會議,至今已成功舉辦6屆。
現在,IDEA已發展成一個有90多個國家代表加盟的國際組織。從世界各國(地區)的國家(地區)課程發展來看,英國是最早開發戲劇課程的國家。
1992年10月,英國政府公布國會通過的《教育法案》,該法案將戲劇教學納入英語學科。這一教育政策將戲劇視為英語學習的主要媒介,這也體現了國會議員對戲劇教育功能的肯定。
不僅英國還有美國也制訂有關戲劇教育課程的法令規定,在1994年1月,由國會通過的《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中的“學校發展標準”部分對戲劇教育作出規定。
其后,美國在《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對學生在藝術方面應達到何種認識及具備哪些能力做了規范。其中,戲劇部分的各項標準由美國戲劇與教育聯盟制訂。
美國的戲劇教學已經廣受關注并獲得政府資助,在中小學以創作性戲劇為主,一部分高中還開展了劇場藝術教學。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省級教育法規中,都對中小學戲劇教學有所規定。
在亞洲地區,雖然戲劇教育的興起只有近20年,但是發展迅速。從1997年到2012年,臺灣已經建立起完整的從幼兒園到高中的表演藝術戲劇教學體系,戲劇課以法定形式進入學校的課程表里。、
臺灣地區中小學戲劇教育以跨科統整戲劇教學模式為主要實施方式,師范教育中的戲劇教育設置與中小學課堂教學銜接較好。
香港戲劇課程設計以“戲劇作為藝術領域中的一個單元”“戲劇作為其他科目的一個單元”為主要形式,戲劇以教學法的形式融入人文學科的教學中。
2010年,香港教育學院與香港教育劇場論壇聯合發布的《香港學校戲劇教育:成果的研究與評鑒》是目前亞洲戲劇教育研究報告中最完整的一份。
由此可以看出戲劇教育在中小學美育教學的重要性,不久的將來,戲劇教育會滲透到全國各個學校角落,深入各個學校課堂。
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們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長。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