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如何上好農村小學音樂課
音樂家冼星海曾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農村小學音樂教學中,由于受各種原因的影響,部分音樂老師忽視了對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依舊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教唱,學生跟唱為主,把音樂課上成了“唱歌課”,學生的音樂興趣和審美情趣得不到培養,導致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不高。那么,如何上好農村小學音樂課呢?作為一名農村學校的音樂老師,筆者結合自己多年教學實踐經驗,談一些看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激發學生興趣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音樂教育被注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以審美為核心,淡化教育活動中那種赤裸裸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為目的。”農村小學的音樂課幾乎都是“唱歌課”,也就是傳統民間藝人“梨園式”的教唱,即教師在前面教唱,學生在后面跟唱,唱會即達到這節課的教學目的。筆者認為,在音樂教育教學中,教師應更新教育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重視和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提高音樂感知力的前提是讓學生對音樂課有興趣,那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興趣呢?首先,應該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感受到快樂,發自內心地喜歡上音樂,而不僅僅是學會歌曲的“形”,而應在歌曲的“神”方面去進行深層次了解。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了“快樂教學”模式,即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課堂上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學習,因勢利導地發揮音樂課本身的“快樂”特性。其次,在課堂上創設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興趣,從而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總之,只有以學生為主體,轉變傳統音樂教學模式,才能讓學生真正對音樂產生興趣,感受到音樂的快樂。
二、滲透樂理知識,提升教學效果
眾所周知,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要從適當的年齡開始,但對于大部分的農村學生而言,他們的樂理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加強學生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學習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年齡段,從第一節課開始,不斷滲透樂理知識,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和正確運用樂理知識,如學會唱譜、了解詞曲作者、調式、幾幾拍子、強弱規律、增時線、減時線、附點、延音符號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做出適合的教學安排。通過樂理知識的不斷升級和滲透,久而久之,學生的聽音能力就會加強,繼而在自學歌曲的能力上也會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得到提高。
三、適當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
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信息交流活動,有些音樂知識,老師很難用語言去描述。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被廣泛運用在各個領域,農村小學音樂課堂也要適時引入信息技術,輔助老師進行課堂教學,使音樂課堂變得更生動、更豐富,抽象的音樂知識也會變得更加具體化,從而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一個音樂作品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與所講授作品有關的視頻,而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結合老師所講解的知識,一邊欣賞一邊學習,這樣的一個過程不僅可以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更能提高農村小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綜上所述,要使農村小學音樂教學跨上一個新的臺階,除了學校要不斷完善硬件、軟件設施外,還需要音樂教師探索出更好的教學方法,使音樂課堂教學更科學合理,更易于學生學習,才能使學生音樂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同時,教師們也要認識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每個音樂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同,教出來的效果也必然會不同,教師應不斷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結合教學實踐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之路,為農村小學音樂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