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手腕斷奏的常見缺點:
A 運用反彈力時,手腕沒有突然向上跳起,而是略有遲疑地先向下壓再往上,且有的人手腕在向上抬起時拱得太高,而手掌卻沒有保持正常的演奏位置,而向下。這樣手腕與手掌的正常水平線就失去平衡了。
B 上彈力時,不能在前臂平穩不動的狀態下用腕關節抬起手部,而是抬手就要抬臂。
C 演奏下彈力跳音時,不會借助手部的重量自然下落,而在手下落的時候再加力。很多人的手腕僵硬,整個手部與前臂象綁在一起的木棍,觸鍵后也沒有像皮球落地彈起那樣有彈性。
D 快速的手腕斷奏容易使手部特別是小臂疲勞,將手腕斷奏短暫地轉為手指斷奏或手臂斷奏,使手腕的肌肉有機會休息以便恢復力量[14]。這樣可以彈好快速的手腕斷奏而不致于使手臂疲勞。
總的說來,在彈手腕斷奏時重點是注意腕關節的彈性、靈活性。
(六)在斷奏動作中較易出現加速下落和落至琴鍵時突然減速的問題,這是由于心理緊張造成的。
(七)在彈前臂跳音時,很多人以為手臂斷奏就是腕關節紋絲不動。只用肘關節上下揮動前臂。這種手腕僵住的彈法,在稍強的力度、稍大的幅度時,指間甚至會有疼痛的感覺,彈出的聲音也不優美。37%的學生在練習斷奏時小臂肌肉易緊張。正確的理解和做法是:所謂前臂跳音,并非腕關節不再發揮作用。相反,應當仍然按照手腕斷奏的要領,只是動作幅度加大,前臂更多地參與。
A 在彈奏反彈力跳音時,要更多借助前臂的重量;
B 在彈下彈力跳音時,手部抬得更高,腕、前臂都被帶動起來,參與上下的動作。但主動感應在腕關節,不在肘。至少,腕關節不要處于完全被動的狀態。
(八)斷奏時五個手指力度不均勻的現象時有發生,在問卷調查中有36%的學生連續彈奏單音跳音時容易帶音、漏音或力度不均。究其原因:
A主要是大指本身的力量過大,小指的重量太輕。跳音的爆發力就要比連音更難控制力度,所以容易漏音和力度不均。要注意大指不要隨意用力跳,小指要有意加重,要靠聽覺識別五指粒度的均勻,不只是單單靠大腦控制手指。有時初學者會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其實道理很簡單:觸鍵的全過程其實就是準備、跳起、爆發的過程。
B還有一種原因是手指彎曲度造成的,特別是帶音。有時手指伸得太直,特別是大指和小指,就很容易帶音。不管你怎么彈,永遠是一個效果問題。魯賓什坦說:“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用鼻子演奏,只要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我就承認你是你的樂器大師。”如果你用彎曲度很大的手指彈奏而得到的效果是不均勻、零碎的話,那就應逐漸改變彎曲度,知道發現什么樣的彎曲度最適合你的手為止。一般地說,手和手指處于自由的和舒適的狀態為最佳,因為只有在最自然的狀態下才能保持它們的彈性。所謂自由與舒適的狀態,是指當手指松弛地落到琴鍵上時,手和手指的自然狀態。
C演奏的均勻性有時甚至完全是受心理因素的影響。筆者發現,有時學生斷奏彈跳得不均勻不是手指本身技巧因素造成,而是一種心理負擔造成。當學生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指、純動作因素上練習時,他可能完全放棄對音樂組織方面的想象,甚至丟掉了音樂流動的特性。結果由于別扭使音樂聽起來怎么都不對勁兒、不自然、不流暢,也不均勻。其實,經過練習,他們手上的問題已經的到了解決,但還背著那個包袱,總以為是手指技巧的問題。這時,掃除心理負擔和障礙才能解決問題。那么,作為老師,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肯定他們手指訓練上的進步,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鼓勵他們從音樂的表現出發去演奏。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