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是民歌,它只發源于人民之中,它不是任何人的專利。正如1994年在北京的“弘揚民族音樂,保存、保護民間音樂遺產學術座談會”紀要中所指出的,“一首經典民歌是一闋千古絕唱,無不關乎民心民氣,寄乎國情國魂,如此無形之財無價之寶,任何人無權將其賣斷、買斷。”各地人民都享有使用民歌《茉莉花》的權利,各地辦茉莉花節、牡丹花節和所謂的“發源地”并不存在什么必然的關聯。
作為“舶來品”,茉莉花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也早已深深扎根并開花。在蘇州一帶,人們采摘含苞欲放的茉莉花朵,將其摻入用春茶制成的烘青綠茶中窨制,這樣制成的茉莉花茶既保持了綠茶濃郁爽口的天然茶味,又飽含茉莉花的鮮靈芳香,有人說“在中國的花茶里,可以聞到春天的氣息”。
“再唱,我真要想家啦”
小名叫“多多”的北京女孩陳天佳,讓大多數人認識她,是因為《茉莉花》。在2004年8月30日凌晨舉行的雅典奧運會的閉幕典禮上,當時只有五歲的多多站在巨型的紅燈籠上,用稚嫩的童音唱起了中國民歌《茉莉花》,還被突然升空的彩條“嚇得抖了一下”。
“你們唱的《茉莉花》唱得好,唱得有中國味。你們知道嗎,你們唱的這首《茉莉花》就是我家鄉的民歌。”2006年4月29日,正在肯尼亞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其下榻飯店會見了內羅畢孔子學院全體師生,當師生們唱起《茉莉花》時,自小生長在江蘇泰州的胡錦濤感慨地留下了這樣一番話。
回味歷史,人們似乎不得不留意這樣一個事實:作為一首在江蘇廣為流傳的民歌,《茉莉花》的傳播與祖籍江蘇的中國領導人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并在某種程度上被賦予了特別的象征意義。
1965年,祖籍江蘇淮安的周恩來率團出席萬隆會議十周年紀念活動。臨行前,周恩來囑咐隨行的前線歌舞團一定要帶上女聲小合唱《茉莉花》。會議結束后,在中國駐印尼大使館舉行的送行晚會上,聽到《茉莉花》的周恩來十分高興,在兩度學唱《茉莉花》之后,他說:“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我真要想家啦!”自從十多歲離開淮安,其時周恩來已經54年沒有回鄉。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回歸儀式上,中方軍樂團第一首演奏的歌曲就是《茉莉花》,這首曲子是由揚州籍的江澤民親自點定的。在以國家主席身份舉行國宴時,江澤民還親自指揮軍樂團為來賓演奏這首民歌。此后,江蘇版民歌《茉莉花》就頻頻在中國許多重要事件和重要國際場合中出現。同年十月,在為歡迎江澤民主席訪美而舉行的音樂會上,美國交響樂團演奏了《茉莉花》;1998年6月,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男女二重唱《茉莉花》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文藝晚會上響起。同樣舉世矚目的時刻,1999年12月19日,澳門回歸,《茉莉花》再次在中葡澳門政府政權交接儀式上奏響。2001年10月,中國首次承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也是由《茉莉花》的旋律拉開文藝演出序幕的。2008年5月7日,中國愛樂交響樂團到梵蒂岡為教宗本篤十六世演出,返場曲選的也是《茉莉花》。(來源:南方周末/作者 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