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二十九至三十九年間(1764-1774)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刊載《茉莉花》“前身”歌詞的出版物,是由玩花主人選輯、錢德蒼增輯的木刻本。此刻本盡管沒有曲譜,僅是當時民歌流傳的記載,卻是對后來的流傳具有“基礎”意義的歌詞。在《綴白裘》第6集卷一《花鼓》一折中的《花鼓曲》中,共有12段唱詞,前兩段詞為:
“好一朵鮮花,好一朵鮮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開放,對著鮮花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的花開賽不過了他。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罵。”
《花鼓曲》從第三段起唱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有趣的是,晚清來華的英國領事克里斯托夫·托馬斯·嘉德樂(Christopher Thomas Gardner)卻誤以為《茉莉花》的故事原型出自《金瓶梅》,是描述西門慶和鄰居李瓶兒之間的輕佻事。
后來的人,有的只用《花鼓曲》第一段唱詞的重疊句“好一朵鮮花”,便稱為《鮮花調》,也有從第二段唱詞“好一朵茉莉花”為基礎發展的,便稱為《茉莉花》,但二者都屬于“同宗”民歌。清道光元年(1821年,另一說道光十七年1837年),有一位“貯香主人”編寫了一本小百科知識全書《小慧集》,其中收錄了“簫卿主人”的《鮮花調》工尺譜,這是國內關于《茉莉花》最早的歌譜。其歌詞是:
“好一朵鮮花,好一朵鮮花,飄來飄去落在我的家,我本待不出門,就把那鮮花兒采。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卉怎及得他,我本待采一朵戴,又恐管花人來罵。”
古代的流行歌曲
“我從未見過有人能像那個中國人那樣唱歌,歌聲充滿了感情而直白。他在一種類似吉他的樂器伴奏下,唱了這首贊美茉莉花的歌。”1804年,一個叫約翰·巴羅(JohnBarrow)的英國人在他編寫的《中國旅行記》(TravelsInChina)中,稱《茉莉花》“似乎是中國最流行的歌曲之一”。根據我國音樂理論家錢仁康先生考證,《茉莉花》是“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
其實早在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盧梭的《音樂辭典》中就收有中國民歌《茉莉花》。
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1792—1794年),巴羅來到中國,任英國首任駐華大使馬戛爾尼伯爵的秘書,有機會接觸到中國民歌和民間器樂曲牌。 1794年,巴羅卸任,途經廣州返回英國。在廣州停留期間,巴羅與使團聽事官西特納((Johann Christian Hittner)聽到了《茉莉花》,非常喜歡,就把歌曲收入10年之后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中。
《中國旅行記》書中的《茉莉花》英譯歌詞,是該曲在歐洲最早的英文記載,此外,他在歐洲音樂史上最早對《茉莉花》采用五線譜記譜,使西方人能夠開始傳唱《茉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