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不可能有發源地
今天在中國最普及的《茉莉花》詞曲有兩個版本,其中之一是江蘇版民歌《茉莉花》,另一個版本是約翰·巴羅在《中國旅行記》里所記載的《茉莉花》。普契尼在《圖蘭朵》中對巴羅版的《茉莉花》進行了重新編曲,讓此歌風行西方,繼而又“東歸”中國。1998年9月,導演張藝謀將《圖蘭朵》搬到了北京紫禁城太廟連演九場,吸引了全世界藝壇的目光,也再次掀起了海內外傳唱《茉莉花》的高潮。北京迎奧運的文藝晚會和頒獎的背景音樂中也使用了巴羅版的《茉莉花》。
事實上,《茉莉花》早在清乾隆時期就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至今多少年來,民歌小調《茉莉花》已經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茉莉花》、《鮮花調》上百首,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以下簡稱 “江蘇卷”)中,就收集有流行于揚州、蘇州、泗陽、徐州的《鮮花調》5首,六合、興化的《茉莉花》2首,在揚州清曲、揚劇、南京白局、錫劇、徐州琴書等戲曲、曲藝中也有《茉莉花》、《鮮花調》流傳。而在大多數省份的民歌集成中,也有《茉莉花》,它們的詞曲都大同小異,顯然是出于一個“母體”。民族音樂學家馮光鈺先生將這種由一個“母體”,派生出眾多“子體”的同一宗族民歌的現象稱為“同宗民歌”。
但是一直在國內流傳的江蘇版《茉莉花》卻被一些人看成一個突生異變的產物。從2000年開始,南京媒體中出現了“民歌茉莉花發源于南京六合”的說法(詳見《南方周末》2008年7月24日A4版),并引用1998年出版的“江蘇卷”為證,似乎之前各種版本的《茉莉花》與它毫無關聯。還有人以此要求民歌《茉莉花》的版權,并為各種場合使用和改編《茉莉花》設置障礙。這種做法遭到了江蘇民歌界的集體反對。2007年6月,音樂界的核心期刊《人民音樂·評論》全文發表了“江蘇卷”常務副主編兼責任編輯朱新華的近兩萬字長文《江蘇民歌<茉莉花>究竟屬于誰》,同時刊登了“江蘇卷”當時尚健在的7 名編委(“江蘇卷”共有12名編委)的“糾正意見”,對“《茉莉花》發源于六合”的說法予以否認。原江蘇省音協主席陳鵬年、原南京市音協主席莊漢等人亦反對將民歌《茉莉花》說成是某個人、某個地方的產物。“江蘇卷”的兩位編委、江蘇省歌舞劇院一級作曲路行和原揚州歌舞團團長戈弘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民歌小調不可能有發源地!
對于多數中國人來說,討論《茉莉花》的發源地似乎并沒有太多的實際價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那個“民歌唱不夠”的年代,程桂蘭用蘇州吳儂軟語演唱的江蘇版《茉莉花》成為全國21個省份“每周一歌”同時播放的歌曲,在恰當的時候填補了人們精神文化的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