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聲樂的本體結構及其審美
錄入時間:2012/3/23 16:14: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吸取西方傳統歌唱的優點,不是一種時髦的二號,也不是僅唱幾首外文歌裝飾一下自己就趕上什么潮流了:學要真學,更不能誤解。不真正深入一個領域,你就難于辨別什么是你真正需要學習的優點,不真正在實踐中動腦思考,你就不能將他民族文化上的適于我們的優點真正消化,為我所用。同樣,繼承我們民族歌唱中的傳統,也不是一句空話。你不能走捷徑,不能認為只模仿當代舞臺上走紅的民族聲樂歌唱家就算學了民族聲樂了。應到源頭上去學,學傳統戲曲、曲藝、多種民歌,要親口唱,要背唱足夠的種類和數量。也照樣不能學兩段裝飾一下自己了事。在學民族、民間藝術上,我們的歌手接觸屬于俗文化的民歌小曲、地方小劇種多,學習京劇、昆曲、徽劇、吟頌等雅文化少也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我衷心希望職業歌手在學習上開始扎實、艱苦的努力,驅散任何浮躁,急于成名之心,真正的歌唱家,真正的大師級人物才會涌現。
4.大家可以注意到,在上述對目前兩種類型歌手的建議中,有—個共同內容,即我主張對西方和我國的民族傳統雙方面都要真學、苦學、深學。如果真這樣做了,數年后,你會發現:無論你出身何處,以哪種基礎為起點,都會在中、西優勢契合上走到一起來,在既表現出民族感情、民族特性,又和世界接軌上走到一起來到那時自然不會再有現在通常所說的“民族、“美聲”究竟是界限分明好,還是融為一體好的爭議。無論你原來是擅長哪類歌曲的歌手,只要你想唱好表達民族第一方面感情的民族綜合風格歌曲,主要的技術結構配比就不知不覺走到一起來。只要你想唱好表達民族的第二方面感情的某一種類民族地方風格歌曲,主要的技術結構配比又會從不同方向到達同一地點會師。中國民族聲樂就是一個職業化的民族綜合風格作品及演唱各族、各地繽紛多彩、琳瑯滿目的地方風格歌曲的創作和演唱所組成的整體。那時的中國聲樂作品在各國歌唱家的曲目單上和意大利、德、法、俄的作品一樣,占有相當的份額。世界很多業余愛好者也會以唱出幾首中國歌為榮。
5.對于既能演唱綜合風歌曲,又能唱地方風格歌曲,甚至還能以流行音樂方式演唱民族風格的歌手,我們應該支持和贊賞。你只要表達的是人們理解、歡迎的、健康、向上的民族感情,多能一些、全面一些有什么不好呢?當然多能、全面也要講求質量和功力,不然走向了模仿秀也就不是真正的聲樂藝術了。
6.我們呼吁作曲家不要把寫歌曲看成是大一、大二學生練習的小兒科,是的,有人寫過一些好聽、廣為傳唱的好歌,但不會寫伴奏,不會寫交響樂、協奏曲,你們甚至內心里不認為他們是作曲家。但是也有很多寫過很多大型作品卻給不了人任何印象的作曲家啊!中國聲樂學派、中國民族聲樂的建設本質上來說,首先是作曲的問題。歌劇《原野》中的金子一角,在美國的葉英、鄧桂萍唱過,萬山紅、韓延文也唱過。黎英海的《楓橋夜泊》,院校學生中無論以唱綜合風為主的,還是地方風為主的都愿意選唱。好的作品建立了一個較高的藝術趣味和導向,這個導向就會在藝術審美和技術追求上提升了演唱者。也可以說我們如果有相當一批既有民族性,又能出新,既有深度,又格調高雅的作品群,歌唱家,那些用功、視野開闊的歌唱家就會從各個方向向同一平臺攀登,殊途同歸的局面就會出現。因此中國民族聲樂的建設不但寄厚望于我們在座的諸位,更要寄厚望于我們的詞曲作家啊!
七、結語
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說,你可以理順了觀念,講清了道理,制定了最完備的規則,甚至建立了最科學的機構。但是事情可能仍然不能成功。為什么?因為所有的工作、制度、過程,都要靠人的參與、把握和完成,而人的素質、出發點和目的是成敗的關鍵。不同素質的人可以使字面上的觀念、制度輝煌地實現,也可把所有的事情在冠冕堂皇之下,弄得變質、變味,把一切的形式弄弄整齊,而把實質搞成一團糟。聲樂也是一樣。
在電視大獎賽首次展現的原生態民歌演唱上,大家都耳目一新,振奮不已。因為我們聽到了毫無商業化污染,毫無功利,毫無取悅的演唱。這就是人類歌唱的本來狀態。唯一的目的是我心里有情,我愿意唱,我必須唱,唱了才痛快。只有純真才能生出藝術的真實可信,生出生動,生出感染力。所有學唱的人首先要學的就是這一條,有了這一條,你的歌聲中就會沒有做作,沒有緊張,沒有媚氣和嗲氣,沒有僵硬和無情。你在藝術上才能走上一條康莊大道。
聲樂教學是聲樂表演人才的搖籃。聲樂教師是個神圣的職業,你在通過聲樂這門藝術傳承著人類文明。學生每天在讀著教師,天然地懂得教師;你的目的純正,愛學生,對學生負責,千方百計引導學生進步,才能在學生的心底投下一片光明。而只有心底光明的人,才能使自己的靈魂步入藝術殿堂。
是的,我們的高等院校中已不可能存在什么原生態藝術,但我愿大家,愿所有同行、老師、同學們永遠保持原生態的對藝術的忠誠和淳樸,護住自己內心領地中那一片可貴的光明,扎實前進,迎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新的輝煌!(本文作者石惟正:聲樂教育家、教授,曾任天津音樂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