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省花鼓戲劇院啟動了大型魔幻音樂劇《劉海砍樵》的創排,編劇、導演、舞美等主創人員已經敲定,新劇本也已“出爐”。
作為家喻戶曉的湖南花鼓戲名段,《劉海砍樵》中“劉海哥”和“胡大姐”的對唱已成經典。關于《劉海砍樵》的“前世今生”,知道的人卻并不很多。作為老花鼓戲《劉海砍樵》(又名《劉海戲金蟾》)的編劇、導演,82歲的著名劇作家銀漢光娓娓道來……
“淫戲”意外“翻身”
花鼓戲興起于民間,在解放前被叫為“淫戲”,不準到劇院演出。而《劉海砍樵》的故事取材于湖南民間神話傳說,講述了樵夫劉海與化為人形的狐仙胡秀英相識、相戀,并智斗金蟾的神話愛情。當時的版本因摻雜了一些迷信等不健康的內容而受到排斥,難登大雅之堂。
1952年,時任長沙市花鼓戲劇團團長的何冬保,將《劉海砍樵》中的精華改編成折子戲,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并一舉奪得了二等獎,隨后,《劉海砍樵》在全國演出。“淫戲”意外“翻身”,登上了大雅之堂。自此,業內把何冬保版的《劉海砍樵》稱為“小砍樵”。
“小砍樵”變成“大砍樵”
1957年,湖南省花鼓戲劇院帶著“小砍樵”等幾個小戲在全國巡演,在南京演出時卻遭遇到冷場。
銀漢光接受了團里的緊急任務——加工“小砍樵”,并與王方之、鐘宜淳一起修改《劉海砍樵》全本。3天后,新版《劉海砍樵》問世。4天后,“大砍樵”掛牌演出,引起轟動,連演13場。
展現勞動者的美
這是一出歌頌普通勞動者愛情的戲。無論劇情、人物、背景還是音樂,處處可見勞動者的美。
故事主人公樵夫劉海和狐仙胡秀英的愛情不是酸酸結結,卿卿我我。觀眾所看到的是一幅開誠相見、孝親敬長、男耕女織、勤勞興家的勞動者的婚戀圖。
銀漢光說:“我把眾狐仙姐妹當成勞動者群來描寫,她們都是抹上妖仙色彩的普通姐妹。她們熱情慷慨、助人為樂;她們嫉惡如仇、見義勇為;她們無視禮教、潑辣大膽;她們出之于理想,是美的化身。”
《劉海砍樵》中的竹林、茅舍、瓜藤、水桶等農家景觀也在舞臺一一展現,洋溢著勞動之美、和諧之美。
愈民族化 愈國際化
1983年,《劉海砍樵》應邀訪美演出,在海內外產生巨大影響。帶有濃郁湖南鄉土味的方言土語,“你討了堂客啊!”、“我崽就來!”等家鄉話獲得了湖南老鄉的滿堂喝彩。
臺灣一位著名導演評價說:“這部戲充滿湖南人民的生活氣息。我雖未到過湖南,但我想象得出,湖南人的性格是粗獷樸實、熱情開朗的;我能想象得出,湖南老鄉是怎樣砍柴,怎樣種瓜,怎樣戀愛的……”
美國著名記者周幼康認為,通俗易懂、跌宕起伏的劇情,生動細膩的表演,明快緊湊的音樂,色彩鮮艷、考究的服裝以及精美的舞臺布景都是該劇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頌揚正義、同情貧苦、孝親敬友、忠于愛情的主題思想,跨越了國界,引起了廣泛的情感共鳴。
越有民族特色的東西,越能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花鼓小戲,也能進入國際舞臺。
注冊劉海砍樵演藝公司
新版《劉海砍樵》的編劇之一銀錚錚,是銀漢光的女兒。銀錚錚說:“父親為《劉海砍樵》嘔心瀝血,這戲也給父親帶來了耀眼的榮譽。父親像對待最鐘愛的孩子般關愛它。劇本每一點小改動,父親都反復斟酌,一處細小的瑕疵也不放過,其認真、執著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
據悉,湖南省花鼓戲劇院已經注冊湖南劉海砍樵演藝有限公司。新版《劉海砍樵》將以公司化的運營模式來運作。
高胡 高胡又稱粵胡、南胡。是本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廣東音樂家呂文成將二胡習用的絲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