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名曲《碧澗流泉》藝術賞析與結構解析
樂曲《碧澗流泉》是嶺南琴派重要的傳統曲目之一,相傳由宋代大理學家朱熹所作,它與其他版本所輯載的《石上流泉》有點相像,但從旋律到演奏手法,兩者又有很大的區別。當代琴人的演奏,基本沿襲了自清代以來傳統的節奏自理和表現手法。
樂曲以清脆之音,表現出深山峽谷之中淙淙流水歡快地流淌的情景,讓人聯想起唐朝詩人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繪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可自留。”一派詩情畫意般的田園風光令人流連忘返。
《碧澗流泉》出自《古岡遺譜》,“古岡”即古代岡州(今廣東新會,清時改今名)。據傳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宋朝皇室被迫從臨安(今杭州)南遷福州,最后遷到岡州。1279年,岡州被破,丞相陸秀夫背負少帝趙昺在崖門投海而歿,從而結束了宋朝歷史。相傳《古岡遺譜》就是當時遺留下來的古琴譜。清道光年間,廣東新會人黃景星(?年—1842年)輯編了《悟雪山房琴譜》,共收集有琴曲50首,其中大部分來自《古岡遺譜》,《碧澗流泉》就是其中的一首。
《碧澗流泉》為三段體(ABA)結構,全曲原分為六段加尾聲,共七部分。該曲平緩處流泉泠泠,急竣時嘈嘈切切,樂曲首尾呼應,意趣盎然,素有《小流水》之稱。
樂曲從第一弦十三徽以外以沉實的按音開始,并以大幅度的揉弦和二度不協和音引出,有別于一般琴曲以緩慢渾厚的散音或清脆明亮的泛音開始的曲式。其后樂曲藉著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發展,交替回旋,表現了在那千姿百態的奇峰異石之間,爆發出一股股清澈的泉水,涓涓細流,時急時緩。
第二、三段,旋律逐漸向上,并多次運用虛掩手法,跌宕起伏,曲折盤旋。第四段為小快板,旋律在琴下準反復出現,變調移位,虛實相映,并多次出現強弱倒置的切分效果,如激流沖擊著巖石,使人們仿佛置身山水之間,神飛志揚,心曠神怡,此獨具特色的樂段正是全曲精華所在,又是全曲的高潮部分。第五樂段是主題再現,進一步把樂曲推向新的高潮,加強了樂曲的表現效果。第六段旋律又逐漸恢復了平靜,象征峰回路轉,但感情更深厚而充沛,表現上將節奏拉長,意境開闊;尾聲則在清脆明亮的泛音中引人進入余音繞梁,意味無窮的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