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聲樂的本體結構及其審美
錄入時間:2012/3/23 16:14: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六、從對現狀的認知到我的建議和呼吁
從原生態民歌手到廣大業余歌手,從院校聲樂師生到各地、各級院團的創作人員和歌唱演員,眾多聲樂工作者和愛好者多年來為中華民族的聲樂事業進行了鍥而不舍的辛勤努力,作出了大量的、突出的業績。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事業從先進文化方面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從個人的認知,提出以下建議和呼吁:
1.原生態民歌演唱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它們未經污染、包裝、沒有商業化,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是職業民族聲樂及作曲、理論的營養來源。各族、各地原生態民歌沒有共同規格,因此沒有孰高孰低的可比性。為了保護原生態藝術強烈呼吁不要安排比賽,只可安排調演、會演。不要把原生態民歌手吸收進職業演出團體,不要讓他們長期脫離鄉土,進行商業巡演,不要進行任何改變原生態歌手地位、性質的工作。還要防止偽原生態的出現。要認真組織為他們錄音、錄像、記譜,注意在原生活環境中安排他們的接班人,使之避免失傳。
2.擅長演唱西方古典風格和我國民族綜合風格作品的廣大同行們:和外國人賽外國歌得獎為國爭光,是我們的努力目標,但決不是唯一目標和終極目標。永遠不要忘記把我國優秀聲樂作品唱得精彩、有感染力,不但贏廣大國人歡迎而且把成批的中國經典聲樂作品經你們的演唱贏得世界音樂受眾的理解和歡迎,從而使中國聲樂學派贏得和國家全面實力相稱的地位永遠是我們最光榮的任務。為達此目標,關鍵要把西方傳統歌唱中的整體共鳴和中國語言的語音美和韻律美完善地結合在一起。如果你的觀念中永遠認為必須犧牲語言的清晰,用輔音模糊化、之音趨同化和口型固定。化來獲得“理想的共鳴”,那你就永遠走不出老百姓不歡迎的低谷。當然我們也不希望你走入另一極端,簡單化地以說和喊的自然狀態為滿足語言需要而使聲音緊張、干癟化。
演唱民族綜合風格歌曲,需要相對統一的規格,需要既具有和世界各國傳統歌唱的共性,又表現出中國人的氣派、風格的高超歌唱技術。只要扎實學習,力戒浮躁,以中、西傳統歌唱優勢契合的方法追求我們當代民族聲樂新的高度是能夠取得成功的。
優秀的有代表性的西方傳統歌唱從來就不是只重聲而不重字和情。吐字不清和沒有感情只能是個人的缺點,而不是種類的本質屬性。如把西方傳統歌唱誤解為做作和僵硬,如果不能在學習西方歌唱的優點時,真正學到了不但松、通、解放了舌根和下巴而且有彈性、能伸縮,達到既穩定、統一、有力度,又語言、表情自如的境地,就永遠難以達到在歌唱上既吸取了西方優長,又唱出中國風格的目的。換一個角度看,如果永遠對民族傳統歌唱不認真接觸、接受熏陶,不認真學習足夠的戲曲、曲藝和民歌,不研究中國語言和潤腔,頭腦中根本沒有民族風格的儲存,同樣難于達到把中、西雙方優長會合在一起生成中國當代民族聲樂優勢的目的。
3.擅長演唱我國民族地方風格作品的廣大同行們:永遠不要忘記民族地方風格的多種類和多層次。綜合風格、地方風格、各族、各地的不同風格各有各的功用和長處,不要一心一意地去追求一種統一規格,更不能以區別于優秀的民族綜合風格演唱為原則,再去另外追求一種“民族唱法”的統一規格。實際上有些人追求這種區別和統一規格時立意不高。比如延長音波動過快,形成小抖又比如為了親切而飄和淺的辦法;再比如音程跨越時喉形和聲門的不穩定等。這些缺點如形成一種共性,那在繼承民族傳統和學習西方優長兩方面就都走向了誤解,對雙方的優點就會擦肩而過。如你仔細觀察、思考,無論西方傳統歌唱中的優秀演唱或中國傳統戲曲、曲藝中的優秀演唱,他們的發聲器官,或說人體樂器,在工作時,都有一個特定的穩定的形態和活動模式。他們的顫音和裝飾音。以及各種潤腔技法,都是在特定審美觀下的有意所為。現在相當數量的女歌手演唱中不時出現的非意愿的不能控制的抖音肯定是一種歌唱力量不協調、不舒服、不統一造成的缺點。舌根緊、不正常抖動和聲音淺、散以及聲音不能強弱變化等決不應看成是我們民族歌唱的特點和風格,而正是個人應該去掉的缺點。各層次、種類的歌唱盡管共鳴、色彩使用不同,但唱到高級程度時,穩定、可控、舒暢、平衡應是共同的審美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