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聲樂的本體結構及其審美
錄入時間:2012/3/23 16:14: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三、從風格結構看審美追求
民族綜合風格作品更多的是表達一種民族性中的莊重、博大和崇高,表達一種集體主義的大愛和一種正義感。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歌聲的聲音形象美中不僅需要明亮,而且需要一種聲音聽覺形象引起視覺聯想上的有根基的豎立感覺以及聽覺引起視覺和觸覺聯想上的圓潤和豐富的感覺。莊重和意志也需要追求歌聲進行中的統一、均衡和集中。這樣的美感追求仿佛一般老百姓在一種慶典中穿出自己最好的衣服,表現出一種最恰當的尊重、自尊、分寸和禮儀。從而展現自己內心世界一種崇高和博大。
民族綜合風格的語言審美除了清晰、可辨的追求外,要求語言的正式化,不要求各種襯字和兒話韻。在抒情綿長的曲調中追求語音各音素的時值分布在符合情感需要的前提下表達出語言的過程美;在字符密度高、速度稍快、干脆有力的曲調中,要求語言的過程快、清晰、有彈性。在美感追求中,不孤立地追求語言美而是追求聲、字完美地結合,追求聲、字和感情、風格的一致性。以字、詞領出立體、圓潤、集中、統一的優美歌聲,又讓符合風格審美要求的歌聲成為語言的良好載體。
民族綜合風歌曲的視覺審美要求莊重、大方的體態美,最必要的簡約動作美以及真誠、自然、分寸得當的表情美,要求聽覺和視覺的高度統一。
民族地方風格的審美是多樣化的。自然、親切、生活化是一個總的審美要求。對于歌聲的聲音美,無論各族、各地區均有一個共同點:要求視覺聯想上的明亮以及觸覺聯想上的潤、脆。女聲還要有味覺聯想上的甜美。其余審美需求因各地、各族的地理環境、生活條件和族群性格不同帶來了審美的多樣化。如藏族高原上需要歌聲聽覺引起視覺環境上的高遠、遼闊。內蒙了高原上需要尖銳、嘹亮以傳遠,又以駿馬、肥羊叫聲起源的顫音和頻繁的裝飾音為美。整個西部高原地帶的地廣人稀帶來以高亢、高昂、高頻、長句為美的共同傾向以及南方水鄉人口密集、精耕細作形成的歌聲以柔和、委婉為美的共同審美追求。
在語言美上,民地風格皆要求生活化,要求清晰、靠前:在語言的使用上有時使用襯字較多,鼓勵在北方地風格的某些歌曲使用兒話韻。根據感情和風格的需要以方言的音調和曲調一致為美,以字頭的不同力度和字身、韻尾靈活的不同時值分布為美。以語氣的恰當的連、頓和氣口的多樣化選擇為美,以根據語音、語感的需要潤腔為美。和綜合風的均衡、統一美不同,在語言、聲音的結合上講求味道美、巧妙美和對比美。美的追求多樣化和細膩化遠遠超過民族綜合風格。
在視覺上,民地風格不但重視體態律動的表現而且鼓勵舞蹈性和歌唱性的結合。我們各民族、民間審美追求,上就有邊歌邊舞的傳統。表情、動作在真實、無做作基礎上的積極和夸張是民族地方風格的重要審美標準。
只有這樣的審美追求,兩個風格層次才能各自較好地達到表達中華民族精神世界不同層面的目的。
四、從風格結構看繼承與借鑒
已經形成的我國當代民族聲樂的綜合風格和多層次、多品種的地方風格是百年來在社會的發展和變革需要的前提下繼承本民族傳統和借鑒西方音樂的結果。這種繼承和借鑒的過程至今仍在繼續。因此,邊實踐,邊總結,邊探討繼承、借鑒的內容和進程,才能及時把握前進的方向,有效地追求中、西雙方傳統歌唱的優勢契合。
上節中提到綜臺風格為了表達民族第一方面的情感需要對聲音審美上的豎立、圓潤、豐富以及統一、均衡、集中的追求。這樣,首先就需要借鑒西方傳統歌唱中的低喉位、聲帶上方及下方腔體同時產生的整體共鳴以及聲區和共鳴位置的統一。其次需要借鑒西方的和聲、配器、復調等使音樂立體化的手法以及聲樂中高、中、低多聲部的概念,合唱、歌劇、清唱劇等形式。借鑒西方的這些優長才能更好地以聲樂形式表達民族精神的莊重、崇高、博大和堅定。
以表達民族第二方面情感為主的地方風格作品演唱也需要借鑒上述內容,但主要指職業歌手的借鑒,職業歌手中的歌唱家在唱地方民歌時可在保持民歌基本風格的前提下,仍然用一種共鳴較為豐富、有彈性和可控的聲音。在借鑒的程度上要根據所選唱的地方風格的不同需要而定。如喉位可以是最低位,也可以是較低位或中位。至于原生態民歌手演唱我們提倡他們的原汁原味,不贊成他們草率、盲目地借鑒外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