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聲樂的本體結構及其審美
錄入時間:2012/3/23 16:14: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無論民族綜合風格和地方風格首先都要繼承我們本民族歌唱 傳統中的對語言美感和語言生動表現力的高度重視和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民族地方風格的演唱還特別要繼承傳統中的以字行腔、字領腔行的原則。手法中包括字頭、字腹、字尾過程的完整性、字頭輔音不同力度和時長的持續以及根據語氣需要的不同力度的噴口、復合元音的時值分布、元音多次成型、收韻的時機和時值等。其次要根據表現需要,繼承民族傳統中的聲區對比,真假聲對比和有意自由顫音和直音的交替使用,為了風格的氣口多種設定以及嗖音、花舌、裝飾、上下滑音等多種潤腔手法。
對于西方傳統歌唱中某些人的一些不良習慣,如無論何字固定一種口型,無論何種感情固定一種面部表情,歌唱家為了炫技而脫離內容、劇情而做的聲音發揮等不可借鑒。對于我們民族傳統中的只重視高頻聲音,不使用中、低聲部,不重視多聲手法,調性表現力單一,男女同度等方面無須繼承。在借鑒西方的整體共鳴時和中國語言的清晰、生動之間會遇到矛盾和困難。這種困難的解決無法依賴外國人,也不能依賴戲曲、曲藝演員,要靠學習者和教師的共同努力。成功的演唱者的榜樣說明,這個困難是完全能夠克服的。
五、從審美追求到技術結構
情感表達的內在要求引發聲樂作品的創作和表演的審美追求,而審美追求的過程和行動必然不斷形成和修訂著技術結構。人們在創造、完善歌唱技術的過程中處在的環境是中國固有的、多種類的傳統歌唱方法和百年前傳入我國的西方傳統歌唱方法以及現代世界流行音樂的演唱方法雜陳、碰撞、交流、會合的環境。因此可以經過實踐選擇,創造最適于表達所演唱作品內涵和風格的方法。
經過我個人的實踐以及聆聽、觀察、思考眾多歌唱者的舞臺、唱片和屏幕上的演唱,民族聲樂演唱的技術結構應有以下的內容:
(一)民族綜合風格。
1.胸腹聯合式的呼吸提供有力、均衡、有彈性、有控制的支持。
2.因低喉位、聲氣平衡和發聲管道的順暢,發聲時間引起聲帶上、下雙方的共嗚,稱之為整體共鳴。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上共鳴區域的集中感。
3.女聲從上低聲區或中聲區開始,高聲部男從高聲區某一段落開始的真假市混合聲演唱,混合比例漸變無痕跡,三個聲區運行均衡統一。
4.舌根和整個舌骨上肌群放松。上、中、下咽縮肌以適度的緊張構成發聲管道和震動體——聲帶的最佳姿態和配比,以形成最佳共鳴狀態。
5.歌唱時,我國普通話語言在清晰、可辯的基礎上以聲、字、的良好配合作到語言的過程美、生動的語氣美和詩句的韻味美。
6.為達到第5點的目的,以第2、4兩點體現的人聲樂器的穩定性支持語言器官、音量、音色控制,表情、肢體的靈活、可變性追求以人聲樂器內部形態的相對穩定,不變應對和支持語言、音量、音色、表情、肢體動作的多變,又以后者因藝術表現需要的靈活多變的形式去表達前者的相對穩定、統一和規格化。追求變與不變的高度協調的至高境界。
(二)民族地方風格。
民族地方風格所代表的民族、地域風格的多樣性決定了民族地方風格演唱技術結構的多樣性。不可能也不應該為民族地方風格指定統一規格。雖然各種類有諸多差異,我們也能總結、提煉出它們在技術上的共性。民族地方風格演唱和民族綜合風格演唱在技術上有以下兩點共性:
1.較深的呼吸支持和形成不同形態的聲、氣平衡。
2.語言在清晰、可辨基礎上的追求各種語言的過程、語氣、韻味的美感。和民族綜合風格不同的是民族地方風格內部在語言和共鳴。
使用上有以下共性:
1.以自然、親切為目的的語言形態的方言化和生活化。
2.以鄉土化或俏皮、詼諧為目的的多種襯字和花舌(舌顫音)、下顎顫、喉頭顫等多種潤飾技巧的使用。
3.使用局部共鳴或非整體共鳴。
民族地方風格在以下方面可能使用下列多樣化的不同的技法有的以人們講話基礎上的純真聲演唱,結實、開闊,但散開、不集中,音量不易變化;有的以假聲為主,咽管調得較細,聲音明亮、靈巧,但不豐滿;有的在聲區之間真、假聲對置,對比地換用,而不混合;有的種類男女聲在演唱時音高同度進行,喉頭高低以風格和音高的需要調節,不強調喉位的降低和穩定;很多種類的民族地方風格演唱表現出中華民族聲樂傳統中的以字帶聲、字領腔行的原則,使口腔共鳴在總共鳴的比例中所占份額明顯高于民族綜合風格,再加上不同力度的噴口、元音多次成型、延長收韻的時值等多種辦法突出民族語言的美感和表現力;很多種類以多種裝飾音和滑音、顫音表現民族和地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