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持竹法?
答:揚琴是靠兩手持琴竹交替擊彈琴弦來完成演奏的。演奏效果的好壞,與持竹方法的正確與否是分不開的。正確的持竹法是兩手手形近似于半握拳的放松狀態,手掌心朝向內側,不要向下或仰上;將琴竹柄平放在食指的第一關節線外,以大指和食指第一關節自然捏住琴竹柄的前端,大指以第一關節指肌前端部分自然平狀壓在食指的第一關節上,中指始終以第一關節內側輕輕貼住琴竹柄,其余兩指一起向內側呈放松自然彎曲形狀,與中指成為一個整體,共同支持琴竹,做到不松、不緊,使臂、腕、指的關節和肌肉松弛自然。琴竹與腕、臂形成一條線,上下貫通。
2.持竹時的腕、指有什么要求?
答:(1)手腕要自然舒展放直,兩手持平,演奏同一個音時,不能一高一低或一前一后,既不要向內側或外側彎曲,也不能向上翹或向下壓。(2)大指與食指的第二、三關節之間應留有適當的空隙,中指與無名指和小指自然收攏,但注意不能用力。(3)食指與中指之間的指距不能過大。(4)琴竹柄不能緊緊貼住大指,這樣容易造成中指脫離琴竹及手腕和手指的緊張,從而影響中指部位作用的發揮和發音的質量。
3.什么是“腕指結合”與“指腕結合”?
答:彈擊琴弦這一技巧是一項細致而又有控制的“運力”和“用力”的過程!巴笾附Y合”和“指腕結合”又是調節力的分配和運用的重要環節,只是由于兩種不同的力源方法,既有相同又有區別。從整體上看,在演奏上兩者都在強調以臂為輔,腕指(指腕)結合為主,從局部來看,“腕指結合”是以腕為主,以指為輔,“指腕結合”是以指為主,以腕為輔。兩者的側重點不同。在具體的樂曲演奏和練習中,應根據不同的需要,靈活運用。
4.如何體會腕和指的用力變化?
答:在揚琴演奏中,彈擊琴弦時所用的力是來自手臂自然松弛向下彈擊時的慣例,手腕和手指借助這種自然的慣力,加上手腕轉動而產生的爆發力送至琴竹頭彈擊琴弦。在作用于不同的力度和不同的速度時,手腕和手指的力量應相互調節,相互配合,使手腕更加靈活,手指更加靈巧。
在演奏樂曲高潮中的強奏及快速的華彩樂段時,特別是在演奏八度雙音、八度輪音或八度襯音的連續快奏和強奏時,演奏者體會或感覺到的演奏用力部位是以腕為主、以臂為輔,手指的作用很小或不很明顯。在演奏長時值的弱音和慢速的連續輪音時,臂和腕處于平穩的控制之中,指的動力作用較為明顯,腕的運動基本處于輔助的地位。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用力部位和力的來源不同,在實際演奏中除以臂為輔外,突出的仍然是腕指和指腕的結合問題,兩者缺一不可。正確理解和掌握它們之間相互配合的演奏方法,才能更進一步去區別演奏時腕和指用力的細微變化?傊,用力的大小、腕和指的配合,要根據樂曲的力度強弱、速度的快慢、音色的需要來決定。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