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在文化課學習之余,越來越多的家長讓孩子學習某種樂器,并積極參加器樂考級。面對日趨火爆的考級活動,筆者結合教學中遇到的情況,談幾點個人看法,供家長們參考。
首先,對考級要有正確的認識。
考級是在學校藝術教育薄弱的情況下出現的。器樂考級借用社會力量普及音樂教育,這對學校音樂教育是一種補充。考級凈化了社會音樂教學環境,規范了校外音樂教學秩序。家長讓孩子參加考級的目的應當是:通過考級,獲得專家的鑒定,可以知道自己孩子學習的路子是否正確,還存在什么問題,如何改進等等。如果通過了某一級別,說明達到了這一級別的程度,路子基本正確,可以繼續學習,如果沒有通過,要特別看看評語,有什么問題,該如何改進。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音樂界專家制定考級規范、編排考級方式、考級曲目時,只是建立在有利于教與學、有利于提高技能的基礎上,并未想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從考級政策中找到了對策,“每級不就固定練那幾首曲子嗎?我就要求老師用半年、一年時間反復練這幾首曲子,不信過不了級”。我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音樂是抽象的藝術,它永遠不可能像1+1=2那樣絕對化。雖然考級教材經專家反復推敲,但它仍不能作為樂曲難易程度的唯一標準。為考級而學習樂器,把考級作品當作唯一練習的內容,結果造成孩子只會演奏考級曲目,對考級作品之外的曲目知之甚少,甚至對即興伴奏一竅不通。所以在日常學習中,家長應合理地利用考級作為孩子學習器樂的一個重要手段,除了練習考級作品,還要有一定的基本練習,這樣才能使孩子具備扎實的基本功,獲得的等級證書也才名副其實。
其次,考級不能一味趕進度、盲目攀比。
在孩子學習樂器的過程中,家長應與老師主動配合,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個性差異、循序漸進地學習,不能一味地趕進度、盲目攀比,把考十級作為最高境界,甚至越幾級考試,使孩子感到壓力過大,出現許多不該出現的毛病。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造成的結果是:只有進度,沒有質量,只有音符,沒有音樂,只有考級證書,沒有真才實學。我認為每一位家長,不一定要懂得考級內容,但一定要懂得藝術的發展規律,配合老師分階段、有計劃、有步驟地教學,這樣,孩子才能獲得相應的技藝,獲得相應的等級證書也就水到渠成。
再次,演奏技能的學習和理論知識的學習要同步進行,不能顧此失彼。
現在的業余器樂考級,本身就存在理論方面的不足。有的家長認為,教樂理耽誤了孩子練習樂器。樂理不重要,可以長大了再學,小時候只要會彈奏樂器就行了。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孩子在學習樂器過程中,應始終貫穿基本的樂理教學。這樣做不但不會耽誤孩子學習樂器,反而會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進而為以后更深入地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