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習爵士鼓的學生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每次上課的時候感覺效率很高,可以練會很多東西,可是一回家練習就效率很低,往往一周練會的東西還不足上課完成的五分之一呢?如何才能高效地練好鼓呢?對此,青年演奏家、《幼兒爵士鼓教程》系列叢書作者居廣睿建議,在爵士鼓的練習中,千萬不要陷入“流程化”的學習模式,拿到譜子后應該先想明白,再動手。
練鼓之前先思考
一直以來,很多學生練鼓都是流程化的拿起譜,對應譜子上的音符和節(jié)奏反映到鼓上,然后判斷對錯,一練就是好幾個小時,看似很刻苦、很認真,但卻沒有真正考慮過,這樣的流程化練習是否是最有效的方法呢?
居廣睿表示,人們在做事之前都會對這件事有一個大概的認識與判斷,比如能否做到,什么時候做,做到需要多少時間等等,但唯獨在學習音樂上,很少有人會有這些思考!捌鋵嵰魳芬彩莵碜杂谏畹,方法也是被總結(jié)出來的,并不是憑空出來自立一派。所以學習它的方式和做事情一樣,也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和判斷,這種判斷一定要建立在興趣和快樂的基礎(chǔ)上!
以練習鼓譜為例,學生一定不要拿到譜子就急于演奏!爱斈隳闷鹱V子直接演奏的時候,實際面臨了很多個問題:比如音符、節(jié)奏、手法、速度、動作、音色,甚至還有一些譜面上沒有辦法表現(xiàn)的表情等等。也許每個問題都很小很容易,你都覺得可以用意識來解決,但當這些問題同時來到的時候,往往就不知道該解決哪一個了,只能硬著頭皮打下去,到頭來什么問題都沒有解決,練完一遍,卻無所收獲。”
對此,居廣睿認為,磨刀不誤砍柴工,拿到譜子后,學生需要先想先分析再練。
練鼓分三步
居廣睿將練鼓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技術(shù)認識、動作體會和實踐,就好比學騎自行車一樣,先要對車有個認識,了解什么是蹬車、剎車等,之后要對平衡有所體會,兩者同時掌握后,還需要上路實踐,才叫做會騎自行車,練鼓也是一樣的道理。
其中,技術(shù)認識部分包括樂譜認識、節(jié)奏認識和心理認識。其中對于譜子的認識就是要弄明白音符相對應的鼓是什么,對節(jié)奏的認識就是要了解符尾所反映的時值,對心理的認識要求學生了解節(jié)拍參照物、速度等,這一點很重要,關(guān)系到練鼓的目的性。
其次,動作體會部分涵蓋了三點內(nèi)容。第一是需要體會動作的位置及先后順序,學生根據(jù)樂譜認識,需要提前在腦海中對相應動作和相應的手法有所了解。
第二是要體會動作幅度的大小,這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學生在練習的時候,由于腦海中過多地思考譜子和節(jié)奏,往往會先減小動作幅度之后再放大幅度訓練,但這樣練習會給自己造成很大困難。從大縮小很容易,因為幅度大的練習容易加深動作對節(jié)奏和位置的肌肉記憶,但從小放大卻很難。
第三是要體會用變速強化印象,用提升和降低速度來刺激肌肉對節(jié)奏的記憶,提高動作的穩(wěn)定性,這樣可以騰出腦子思考別的問題。
在經(jīng)過了技術(shù)認識和動作體會后,才能真正進入實踐階段。居廣睿建議,在實踐當中,學生還應當注意以下三點內(nèi)容。
第一,一定要有準確的目標。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學生應該明確地只練習一拍或者一小節(jié)內(nèi)容,因為人腦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需要把事情做切割后,一步步實現(xiàn)。
第二,要注意打拍子與拍子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律動感,律動感由拍子來,是帶有表情和速率的,如4/4拍強弱次強弱,4/3拍強弱弱等。拍子感決定了節(jié)奏感覺、動作幅度、音色、審美等問題,這些同時做到,才能稱為打拍子。
第三,要在規(guī)律中實踐。學生在規(guī)律中可以很容易掌握技術(shù)。因此在練習時,學生需要把所練的節(jié)奏循環(huán)起來。比如在練一個4/4拍節(jié)奏的前兩拍時,一定要把后兩拍空掉來循環(huán),這樣可以給自己一個體會的時間,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證正確而循環(huán)地練習下去。
由此可見,在練習一個節(jié)奏時,需要面對和要解決的問題很多,這就像吃蛋糕一樣,要一口一口地吃,并且去體會每吃一口的感覺和樂趣。唯有如此,才能更有效率地練習爵士鼓。 楊霄霄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