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古琴,在唐詩中有許多雅稱,如:“綠綺”、“孤桐”、“絲桐”、“嶧陽”、“玉徽”、“瑤琴”、“素琴”、“玉琴”等等。
古琴制作,一般要經(jīng)過選材、制底面、挖槽腹、合琴、灰漆等工序。琴的通體為共鳴箱,琴面用一塊三尺六寸長、六寸寬、兩寸厚的桐木板,按一定規(guī)格刨成弧形,剜成槽腹,另將一塊三分厚與琴面同樣長寬的梓木板作為琴底,琴面與琴底用膠粘和成琴體。琴面上按一定比例鑲嵌出十三個(gè)琴徽,琴徽可以用玉石、貝殼、黃金制作。琴面上張有七弦,一端系于琴軫,一端纏于雁足。關(guān)于古琴的制作,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公元前七世紀(jì)衛(wèi)文公遷往楚丘(今河南滑縣),重建衛(wèi)國,規(guī)劃城市,營造宮室時(shí),就安排了種植桐、梓、漆樹,以備制琴之用的記載,可見古琴制作選材歷史的悠久。
從唐詩中多處看到,選用制作琴面的桐木多以“嶧陽孤桐”為主:
古琴大軫長八尺,嶧陽老樹非桐孫。——李賀《聽穎師彈琴歌》
由此看來,制作古琴的桐木一般選用嶧陽(今山東省鄒縣東南的鄒山,嶧陽指嶧山的南坡)的桐木,而且必須是老本桐木,而非后生的旁枝。經(jīng)查《書•禹貢》曾有“嶧陽孤桐”的記載:“孤,特也。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五知齋琴諸•上古琴論》也云:“昔者伏羲之王天下也。……采嶧山孤桐,合陰備陽,造為雅樂,名之曰琴。”可見“嶧陽孤琴”確為古人制琴所主要選料。
經(jīng)過選用的“嶧陽孤桐”還需經(jīng)過工匠者的精心制作,才能“雕斫為雅琴”。
亭亭嶧陽樹,落落千萬尋。獨(dú)抱出云節(jié),孤生不作材。影搖綠波水,彩絢丹霞嶺。直干思所托,雅志期所任。匠者果留盼,雕斫為雅琴。——司馬逸客《雅琴篇》
在古琴制作中,除以“嶧陽孤桐”作為其主要材料外,“弦”也是其主要成分,出于美觀上的需要,唐琴中的弦常常被染成紅色的:
玉指朱弦軋復(fù)清,湘妃愁怨最難聽。——孫氏《聞琴》
竹林高宇霜露清,朱絲玉徽多故情。——韋應(yīng)物《昭國里第聽元老師彈琴》
誰裁青桐枝,以朱弦絲。能含古人曲,遞與今人傳。——岑參《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
唐代時(shí),制琴技術(shù)達(dá)到了很高的水平,制琴家層出不窮,僅四川雷氏家族即有雷霄、雷威、雷玨、雷迅、雷文等。雷威制作的“春雷”琴,曾被宋徽宗趙佶所藏,并置于“萬琴堂”內(nèi),該堂為世界上最早的樂器博物館,只可惜后為金人所焚,現(xiàn)仍傳世的唐琴有“九霄環(huán)佩琴”、“輕雷琴”、“枯木龍吟琴”、“飛泉琴”、“大圣遺音琴”等等。
我國制琴歷史悠久,工藝精致。蔡邕的“焦尾琴”傳至六朝齊明帝時(shí)還在使用。司馬相如的“綠綺琴”也流傳數(shù)百年。提起司馬相如,使人想起一段佳話來:相傳司馬相如久 聞卓文 君之貌美,苦苦無緣想見。一日,正好卓文君之父邀其相見,司馬相如遂即席演奏一曲《鳳求凰》,傾訴相思之情,文君聞琴即明相如心思,竟在夜間與之私奔,終結(jié)秦晉之好,成為千古佳話。故此宋代毗陵女子有《彈琴詩》曰:“昔年剛笑卓文君,豈信絲桐解誤身。”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