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東南土家族民歌資源文化生態(tài)保護
錄入時間:2012/1/17 10:36: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2、可“歌”的音樂性是民俗歌謠概念內涵的第一要義
屬于原始的“詩”的民俗歌謠,生成于中國詩歌歷史上的音重于義時期⑩:從詩的最原始時期進化而來的原始民歌稱之為歌謠,體現(xiàn)其歌的原始社會的文化創(chuàng)造形式;而原始生態(tài)的藝術活動與日常生活的民俗事象共生在一起,用“民俗”二字強調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原始文化特征。中國歷史上“詩”的音都先于義,音樂的成分是前原始的,語言的成分是后加的。民俗歌謠的“詩”開始有調而無詞,后來附詞于調;附調的詞本來沒有意義,到后來才逐漸有意義。詞的功用原來僅在應和節(jié)奏,以后文化漸進,詩歌作者逐漸見于音樂的節(jié)奏和人事物態(tài)的關聯(lián),于是以事物情態(tài)比附音樂,使歌詞有節(jié)奏音調,還有意義。融合音樂和語言的表現(xiàn)功能,是民俗歌謠的“詩”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民俗歌謠因此具有如下特殊之處:詞皆可歌,在歌唱時語言棄去其固有的節(jié)奏和音調,而牽就音樂的節(jié)奏和音調,如是調為主,詞為輔,即音重于義。詞直接取自鮮活的民俗生活,現(xiàn)成而通俗,也因此往往很鄙俚。
民俗歌謠向文人詩歌轉變,也就是形式粗放的民俗歌謠演化為形式精致的藝術詩時期,詩歌作者由民眾轉變?yōu)槲娜恕v史提供的事實是,文人做詩最初好以民俗歌謠為藍本,并且習慣沿用流行的譜調,整理流行的歌詞,雖然力求辭藻的完美,卻不是一開始就立足于原創(chuàng)。這種改造的結果是,供歌唱的民俗歌謠,因為文人興趣重心由歌調轉向歌詞,歌詞逐漸變?yōu)樗囆g創(chuàng)新關注的中心,歌調被冷落,民俗歌謠轉向民俗詩歌的審美價值取向:詞的文學性取代音樂性的位置,音義主從關系質變?yōu)榱x音主從關系。文人興趣雖然更關注詞的文學性,卻與文化生態(tài)的民俗環(huán)境直接干系,在徹底形成文人詩體式之前,學理上以民俗詩歌的過渡形態(tài)存在。
古漢語中“,歌詞”“、歌詩”與“歌謠”的第一個義項分別為:歌曲的文辭;演唱詩歌;以曲合樂伴奏者(歌)和隨口唱者(謠)。⑿總之,音樂曲調的作用是根本性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從上述音義關系轉化過程的階段特征看來,音義開始存在對立統(tǒng)一關系、民俗文化生態(tài)語境中的民俗歌謠,學理上可以斷定為原始的“詩”的初級形態(tài)。詩歌進化歷史的義重于音階段,用民俗詩歌取代民俗歌謠概念,似在強調歌調的冷落突顯出歌詞的重要,民俗歌謠被文人借用有了藝術表現(xiàn)的新內涵,音義關系轉化促成義的相對獨立而生成民俗詩歌。現(xiàn)代通用的詩歌概念,突出的是詩的文學本質而非歌的音樂屬性。朱光潛先生說過,以一般民俗歌謠與祭祀宴享詩比較,完全可以推斷《詩經(jīng)》收錄的作品產(chǎn)生時期,還是音重于義的原始“詩”的發(fā)展時期。《詩經(jīng)》原初作品的最大功用在于伴歌音樂,離開樂調的詞,在起始時似無獨立存在的可能。孔子時代的《詩經(jīng)》,處在調亡之后的階段,已經(jīng)由原初的音重于義時期,過渡到音義分化時期了。文化原生態(tài)民俗歌謠的“詩經(jīng)”,是經(jīng)由夫子的整理而質變?yōu)槊袼自姼璧摹对娊?jīng)》的。由是觀之,民俗歌謠概念內涵的理解,首先應該把握的是其可“歌”音樂性功能的界定。
3、現(xiàn)代漢語創(chuàng)造的“民歌”一詞,其內涵成為民俗歌謠與民俗詩歌概念內涵的組合,作為現(xiàn)代漢語通用的日常生活話語,使用它為核心的學術范疇必須重新界定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