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東南土家族民歌資源文化生態保護
錄入時間:2012/1/17 10:36: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渝東南土家族民歌資源的發掘,現有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兩種學術傾向,后者更能體現時代要求的文化意義。民歌與民俗歌謠、民俗詩歌概念的內涵辨析可見,民俗歌謠才具有文化原生態的本質特征,脫離民俗音樂之源的民歌收集、整理與研究,不利于土家族民歌資源生態保護文化戰略的達成。
一、渝東南土家族民歌資源發掘的兩種學術傾向與概要評價
1997年重慶直轄以來,渝東南土家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成果豐碩,有關的民歌資源發掘,可以基本概括為旅游資源開發與文化生態保護兩種學術傾向。
前一種傾向以《清早起來就上坡(渝東南民歌選)》為代表,編者意在幫助打造渝東南旅游品牌、推廣渝東南旅游資源、適應大眾文化消費。書中的“跋”,充滿感情地談到編選這本民歌選的學術思路:注重采用和體現“渝東南”烏江流域這個自然地域概念“一些作品的字句和段落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梳理、取舍、考訂和潤飾。尤其注意雅俗共賞分寸的把握,放棄了一些非常生動,但‘兒童不宜’的情歌、風流歌的收錄。同時,還選擇一些固定的民歌框式,進行填詞、擴寫、改寫,注入現實內容和情感,賦予時代氣息和色彩。對個別現實需要急迫,搜集、改造、加工難度較大的民歌種類如祝酒歌,邀約熱心的同志進行了新編新創。”“跋”文特別說明,本書民歌的分類、各個類別的配文說明與圖片點綴,旨在增添條理和生氣,“增添一些閱讀方便和閱讀快感。”而收入多首“完完全全”原創歌曲入民歌集,與烏江流域文化滋養產生的感情分不開。應該說,“跋”文的編選說明與本書給人的閱讀印象是完全合拍的:精心設計色彩鮮麗具有濃郁民俗風情的插畫,攝影考究的自然、人文景觀,簡潔、有味的分類說明文字,別具一格的內文版式等等,生動再現出編者雅俗共賞的良苦用心。對于群眾創造與文人提煉這兩大民歌基因來說,編者大大發揮了后者主觀能動性的文化傳承功能。應該說,這不但遵循了歷史上民歌流傳的文人提煉制式,同時為宣傳渝東南民俗風情、開發渝東南旅游資源作出了貢獻。
后一種以《黃楊扁擔——重慶秀山花燈歌曲集》為代表,立足于民歌資源的生態保護意識,民歌選編尊重民間音樂的原形,讓讀者、研究者能從原始音樂中去了解它的本質。本書開篇的《編者心語》說,首先,秀山花燈音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因當地交通不便,就地傳承發展,養在深閨人未識,“保持著民間藝術本質的原生態和原汁原味”。正因為這個渝東南民間藝術的活化石存在,國家文化部才授予秀山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稱號,市政府才會確定秀山花燈為重慶市十大民間藝術之一、重慶市文化品牌、長江三峽文化長廊中的旅游資源開發項目。其次,響應國家搶救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號召,以唯物史觀的眼光對待傳統,尊重歷史。對待民間音樂文化,“特別強調要把握住一個歌種、樂種、劇種的原生形態及其原汁原味的、濃郁的民族情韻,決不能以今天的審美標準及個人好惡來對待傳統民間音樂的取舍”。第三,因為上述思考,花燈音樂形態的梳理,應尊重原形,“取其民間藝人的習慣稱謂,按同宗民間音樂的母曲、子曲、變體的發展規律,歸納成秀山花燈音樂的三級分類法:一級為燈調、祝賀調、花燈歌、花燈小戲唱腔、花燈鑼鈸五大類;二級為每個大類中的母曲的子曲;三級是子曲的變體。”因此本書九種不同形態的《黃楊扁擔》,充分顯示出民間音樂的多變功能和豐富多彩。最后強調“,編者的指導思想是力圖做好民間音樂的保護工作,讀者對象主要是民間音樂的工作者、研究者的小眾。《黃楊扁擔》顯然不是適應大眾文化消費的通俗產品。雖然配上音樂磁帶也可以大大打開市場銷路,但商業效益原本就是我們面對秀山土家族民歌資源,兼顧的而非主要的學術目標。
如果說,《清早起來就上坡(渝東南民歌選)》可以歸入民歌資源文化開發的文本類型的話,或者《黃楊扁擔——重慶秀山花燈歌曲集》應該稱之為民歌文化生態保護的文本類型。兩種文本的價值都值得珍視,不可輕率否定。問題是,面對著重慶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渝東南旅游資源開發迅猛崛起的商業文化大潮,怎樣能夠坦然協調民歌的文化資源開發與文化生態保護的矛盾沖突,與時俱進地完成好渝東南土家族民歌的搜集、整理與研究的文化保護工程?本文限于篇幅,相關命題不可能一一詳細展開,僅僅在辨析民歌音樂屬性的概念內涵基礎上,提出渝東南土家族民歌資源的文化生態保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