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東南土家族民歌資源文化生態保護
錄入時間:2012/1/17 10:36: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二、渝東南土家族民歌音樂屬性的概念辨析及其生態保護觀念
我國“六五”至“七五”期間的國家重點社科項目成果《中國民間文藝十大集成(志)》,是在全國普查、田野作業扎實的采風基礎上完成的。隨著《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工程的“竣工”,國家再次提出搶救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文化保護工程,引起各地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在我們看來,這不是一般地重復民間文藝十大《集成》工作的呼吁,而是立足于21世紀中華民族文化生態保護的戰略高度,重新審視當年推出《集成》的認知觀念、工作經驗及其學術成果,并努力在此基礎上,推進《集成》限于當時經濟技術條件下,不可能完成好的文化生態保護工程。重慶市著名民間文藝學者彭維金先生在《中國歌謠集成·重慶市卷》的“序言”中,曾經前瞻性地闡釋過編選總方案的科學性、全面性與代表性的三大操作原則:
(1)反復篩選,溯流追源,確保編選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并可觀其流傳變異的情況;
(2)堅持思想藝術標準,照顧學術、民族和地區情況,注意重慶地方特色的保存(重視語言風格化的作品);
(3)嚴格遵循統一體制,突出地方特色,尤其是后者進行六方面的探求——力圖全面反映本地區勞動歌的各種形式,各種儀式歌的全過程,對歌、盤歌與賽歌的活動內容,以娛樂身心為主旨的“日白歌”創作及欣賞情景,有價值歌謠異文的匯集,寫出游戲兒歌玩法介紹的附記等等。
而且在“凡例”之八,專門說明“編入流傳歌謠曲調共18例”。雖然相關“序言”因為“凡例”闡釋的寫作文體限制,民俗歌謠的民俗特征與音樂本質沒有來得及做理論上的深入展開討論,然而本書編選總方案原則的擬訂,足見民俗歌謠的民俗特征與音樂本質的表里存在形式,編者是完全理解的。這是今天搶救渝東南土家族民間文化遺產工程應該珍視的重要理論資源之一。民俗歌謠涉及到民間音樂問題,民間音樂資源的專門搜集、整理,是《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工程的工作內容,但剝離民間音樂的成分,民俗歌謠不會搖身一變成為所謂民間文學的“民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與民歌及其相關核心概念的內涵沒有真正把握清楚之前,就投入民歌資源的文化開發工作,因為學術傾向的理論依據存在不足,可能會直接影響到民歌資源文化生態保護目標的達成。
翻閱古代典籍,每每發現古人“詩歌”與“歌詩”概念經;煊枚也患颖嫖,但“詩”的文體區分從來都非常清楚,這就在于詩的文體形式雖然有一個在生活中逐漸提升成型的漫長過程,但是文體形式作為一種理念是相對穩定的。有沒有這種理念,直接影響到“詩”與“歌”的文體判斷?疾煸鷳B的土家族民歌,不是僅僅剝離出文學成分予以審美觀照,而是連同土家族民歌的生成歷史一道研究,那就在觀念上樹立了民歌資源的文化保護意識,傾向于文化生態保護的學術思路。
觀念的樹立,首先是態度的問題,其次就是學理的認知及其理念的認同。清理中外詩學相關的理論資源,可以從學理上清楚辨析民俗歌謠、民俗詩歌與民歌是三個內涵大不相同的學術概念。簡言之,民歌是現代漢語創造的詞,古代漢語中并不通用,以之指導民歌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可能切斷民歌的民間文化之源,成為創造主體張揚自我意識的工具,民歌資源的文化開發會因此簡化為單純的工作手段,不可能達成民歌資源的生態保護目的;民俗歌謠(即歌謠)是古漢語的詞匯,與音樂不可分;民俗詩歌是民俗歌謠隨著人類社會文化進化的精神產物,可以脫離音樂,作為民間形態的文學作品存在,但是它的源頭在民間音樂。沒有無源之流,離開了音樂源頭的民俗詩歌,其文學特征難以從根本上說清楚。歌詞作為詩歌的一種體式,是中國詩歌歷史后期的產物。最古老的歌詞是與誕生這種精神產品的文化生態共生在一起的。如果對民歌歌詞的考察與其文化生態的歷史考察能夠做到同步進行,把握民俗歌謠概念的理論意義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最接近于原始生態的民歌是民俗歌謠,而不是歌詞所屬的民俗詩歌。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尋求詩學理論資源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