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誠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 副教授)
內容摘要:
馬秋華教授是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主任,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碩士研究生尋師,所教學生有近百名在國際、國內聲樂大賽中獲獎,其中不乏只能更多觀眾熟悉和喜愛的歌星和歌唱家。“民族聲樂發展應走一條符合當前多元文化共存的個性化之路”,是其教學理念,是對前輩們共創的中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的拓展。體現了當今的文化價值觀,從其教學理念的理論層面的解讀研究,對民族聲樂教育教學有提點與指導性的意義。
關鍵詞:馬秋華 教學理念 多元文化 個性化
教學理念是教育者對教學和學習活動的內在規律的認識的集中體現,既是教育者對教學活動的認識和理解,也是教育者從事教學活動的指引。教學理念不是單純的理論,更是一種對于教學的執著信念。馬秋華教授在長期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過程中,逐漸地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教學理念,歸結起來就是:繼承了前輩們提煉出來的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審美情趣的中國民族聲樂體系的基礎上,她創造性地走出了另一條道路,一條符合當前多元文化共存的個性化民族聲樂發展之路。
馬秋華教授在數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培育出了近百名優秀的學生,她們在國際、國內聲樂大賽中屢獲大獎,其中不乏眾多觀眾熟悉和喜愛的歌星和歌唱家。這一個個成功地教學范例,都是其教學理念順應多元文化潮流和因材施教的有力論證。因此,從理論層面解讀馬秋華教授的民族聲樂教學理念,對我國民族聲樂事業和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有著提點與指導性的意義。
一、馬秋華聲樂教學理念的內涵
(一)概念解讀
1、文化與音樂
"文化"這一個詞,世界上不同時代的學者,就為它下過170多種定義。這一方面反映了這個概念的重要性,也說明人們對同一概念的多種體驗和理解。《辭海》給的定義是: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和機構。文化具有地域性、歷史性、階級性、民族性。通俗地說,"文化"意指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代代相傳的習得和傳遞方式。而音樂的意義是由其文化來界定和解說的,因此,學習任何一種音樂,沒有對其文化的充分理解,是不可能掌握音樂的文化系統價值意義的。
中國著名音樂學家、音樂評論家陳鴻鐸在上海音樂學院2010第二屆音樂學術周之四的西方音樂研究的跨學科視野研討交流會上說:“音樂作品不僅是一大片寫在紙上的音符,也是作曲家對生活經歷、精神狀態、愛和恨的體驗的一種表達,更是對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的一種客觀反映。”這說明對音樂作品的演繹與研究不僅應該體現音樂的本體,還要體現音樂作品文化價值。音樂與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