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國古典舞的身韻訓練:節選中國戲曲、歌劇等經典曲目為音樂素材,通過對中國古典舞中的提、沉、沖、靠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地了解和認識中國古典舞的風韻。重點掌握相對簡單的中國古典舞中有關"身韻動態"的組合訓練,例如:圓場組合、手位組合、眼睛訓練組合等。
6.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組合訓練:選用學生演唱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曲目,以這些曲目作為音樂素材,納入舞蹈組合表演形式中,這一部分主要是使學生了解掌握中國不同區域的民族民間舞的動律與風格特征。其內容大致包括:東北秧歌與陜北秧歌的動律、手巾花、步伐組合,蒙古族的硬肩、柔肩、馬步組合,藏族的弦子、踢踏舞,維吾爾族的賽乃姆,朝鮮族的古戈里、安旦組合等。通過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學習,使學生正確掌握各民族民間舞相應的風格特征,以便為日后舞臺表演運用地得心應手奠定基礎。
7.國際標準舞(各國生活舞蹈)的訓練:一方面采用諸如華爾茲、探戈、倫巴、踢踏舞等國標舞的訓練,使學生基本掌握和了解國標舞的基礎舞步與舞蹈風格,另一方面,通過對于這些舞蹈的訓練,尤其是國標舞的訓練,可以使學生通過男女對舞時的協調配合,形成體態、神態上的自然交流,從而培養其對于多種動感形態的處理能力。
8.選用具有代表性的國外民間舞(如西班牙民間舞、俄羅斯民間舞等)以及流行舞(現代舞、街舞、爵士舞等)的訓練:其中采用各國經典歌劇片段以及流行音樂納入舞蹈組合中作為背景音樂,以載歌載舞的形式,將"歌"與"舞"有機、協調的結合在一起,使"聲斷情不斷、情與舞相融"在學生的實踐中得以充分的認識與體悟。
9.運用各種道具(如手絹、扇子、刀、槍、劍等)與身姿造型相結合的訓練:在使用各種道具的教學當中,使學生更進一步地把握“借用性”的表現手段,通過運用各種道具來延伸藝術語言的表達,從而使整體的藝術形態更趨于豐富與完美。
10.各種服飾、頭飾與肢體表現的搭配訓練:這一部分主要解決穿什么樣的服飾,去如何站、立、行,戴什么樣的頭飾,去如何處理轉、移、起、落的問題。其訓練的目的是力求在整體形態中自如地控制和把握"手"與"頭"的位置關系和方向定位,同時使學生掌握在不同的服飾與頭飾的穿戴上與其動作相互融合,并且最終形成自然和諧的形體統一。上述所列出的"舞蹈形體訓練"課的基本內容或類別雖然僅僅是一些綱目,而且內容較多、范圍也較廣,但都是筆者長期以來在實際教學與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并且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收效,因此借本文在這里提出,以供大家參考。至于從編寫教材的角度來講,文中各個序號中的內容排序是否科學合理,是否符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