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琴竹是揚琴演奏者不可缺少的工具,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演奏時音質的好壞。在選取時應注意它的竹質,如兩只琴竹的長度、厚薄、彈性、形狀是否一致,做工是否精細等。一般琴竹長約32 cm,重約3.4 g~3.7 g。竹頭先貼上膠布,再套上汽門芯,竹身至竹柄逐漸加厚,使琴竹整體重心向后移,保持良好彈性,使發音圓潤而飽滿。
2.揚琴的擊弦動作
揚琴演奏是手臂各部位肌肉與關節的聯合運動,它的力量來自全身肌肉運動的協調和統一。正確的擊弦方法是在保持手臂各部位的自然放松下,(下擊前把琴竹頭放在預備位置上)由手臂帶手腕,自然提起,由上至下做擊弦動作,把身體內部的力量通過大臂、小臂、手腕、手指、琴竹集中到竹頭上,在擊弦的一剎那指、腕結合用力,產生暴發點,隨即放松,回竹到下擊前的預備位置上。在擊弦時要注意下擊有力、回竹放松這一原則。下擊和回竹的動作過程是分不開的,這是一個完整動作的同步分解,如果哪個動作運用不當,都會產生不良后果,導致動作不協調,音色呆板或虛弱。我們在每擊一個音時,都要用視覺(找準音位)、觸覺(正確擊弦)、聽覺(檢驗效果)來區分音色的差異,力求達到擊弦與發音的統一,這樣才能使音色純凈飽滿、富有彈性。
3.揚琴擊弦的著力點
就是指擊弦時的用力部位。不同力度用力的部位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在演奏力度大的音樂作品時,采用“臂腕”結合的用力方法,即以臂為主,腕為輔;在演奏中等力度、速度適中的作品時,采用“腕指”結合的用力方法,即以腕為主,臂、指為輔;在演奏弱奏或弱奏的輪音時,采用“指腕”結合的用力方法,即以指為主,腕、臂為輔。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用哪種用力方法,都要做到每個環節的協調統一。揚琴演奏的力來自全身,只有全身貫通,避免多余、僵硬的動作,才能演奏出有感染力、氣勢宏偉、鏗鏘有力的各種聲音。
4.揚琴的觸弦點
觸弦點就是在擊弦時琴竹頭用哪個部位最好?實踐證明太靠前或太靠后都會出現雜音,使用竹頭中間位置是最佳擊弦點,這樣可以保證每個音的琴弦受力集中。在運竹時,大指要與琴竹形成直線的走向,擊弦以垂直方向作直上直下的動作,以保證琴竹頭能正面并且垂直的朝下觸弦。
5.揚琴的擊弦點
在發音的基本訓練中,在掌握正確的擊弦動作與方法的前提下,要選好擊弦的位置。不同音高琴弦的發音都有一個常用的最佳發音點,琴竹在這個最佳發音點上彈奏,能使琴弦的音色得到最好的發揮,不同音高弦長的擊弦點和琴碼的位置也不相等。一般高音區的擊弦點約離琴馬的1.5 cm~2 cm處;中音區約離琴馬的2 cm~2.5 cm處;低音區約離琴馬的2.5 cm~3 cm處。擊弦點離琴碼太近會產生“木”質澀音,太遠發音虛而飄。正確的擊弦點和觸弦點是取得良好音質和最佳發音的基礎和保證。
三、揚琴發音的聽覺訓練
良好的音色是高質量演奏水平的體現。因此,要使揚琴在其音色范圍中尋找出最好的音色,最好的老師是自己的耳朵。
音樂的色彩因人而異,帶有很強的主觀性,演奏者必須依靠自己的耳朵和對音樂的領悟能力,內心想像出一種最美的、理想的音色。演奏者如果沒有良好的音樂聽覺和正確的聲音概念,就不能對音樂音響和音樂形式因素有辨別能力和感覺能力;就不能建立起辨別聲音優劣的敏銳聽覺,沒有敏銳的聽覺就不能感知和追求優美的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