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音樂感的訓練
音樂感,應該說是對音樂的一種感受能力。隨著音樂的變化,人的情感也隨之產生波動,引起共鳴;能將這些感受經過自己的理解,注入自己的感情,并用某種手段將音樂再表達出來,即為音樂感。因此一個人音樂感的好與不好,是由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及表達音樂的相應手段,這兩個方面的因素所決定的。從普通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對事物的反映決不會無動于衷,總是要表現出感情和情緒,還能主動改造事物。在教學中訓練音樂感,就必須全面地注意兩個方面的訓練。特別對所謂音樂感差的人,要更加耐心細致地利用各種方式,對其啟發、引導,使其逐漸加深對音樂的感受及理解,并用一定的規范標準,使其不斷地熟練掌握各種技法,非常熟練地運用好各種表達手段,經過不斷努力,肯定會見成效。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容易看到前一個方面的問題,并能抓住去訓練。但往往沒有看到后一方面訓練的重要作用,或者在進行一些無確切標準及明確方法的訓練。這樣在學生自身音樂感的積累方面,收效就不大,或者收效緩慢。 除上述兩方面的訓練外,平時還要引導學生注意加強全面的修養。如多讀書、欣賞美術作品、聽音樂等,并能經常注意觀察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去認識、理解和加深其感受。
10.“勞逸結合”與藝術功能
這里所說勞逸結合,是比喻要會放松。當然,這個“松"是相對而言的。在教學訓練中,要使學生隨時隨地注意放松,并會運用“松",還要能產生“松"的各種有效功能。 這里主要闡述其功能的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在演奏中,只要有機會,哪怕一瞬間,都要將機會抓住予以放松,得以休息。二是放松要和音樂藝術的表達與技能相結合,用放松來發揮技術的功能并增強藝術表現的效能。比如在一首樂曲中,由于內容及藝術之需要,一個音或幾個音,就要求它們表現得非常內在及富于思緒。這樣,在技術處理上,要用下半弓弱奏,并要奏出近似彈撥樂器彈奏的音響效果,而且在字與字的連接上,要似斷非斷,并引人人情。這樣的效果在演奏時,要求右手運弓輕點音頭而字跡清楚。點音后,以大臂支撐,右手與前臂將弓子逐漸放松,弓毛逐漸離弦,弓子的速度逐漸放慢。協調完成后,最后再換弓。換弓前弓毛稍離弦,做出似斷非斷之意。被弱奏的音,在運弓及放松離弦過程中,好似彈音漸弱,在這種似斷非斷中余音繞心。真乃思緒人心,越人越深。如果沒有放松,是絕對沒有這一藝術境界及技術功能。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