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孩童對音樂的感知力是與生俱來的
我們經?梢钥吹剑芏1~2歲的孩子盡管還不能大踏步地走路,但是他們卻能跟著音樂扭動自己的身體,盡管還不能流利地說話,但是他們卻能咿咿呀呀地唱著屬于自己的歌曲。可見,音樂是一種人類的普遍特質。
人類借助音樂交流思想和情感,更借助音樂促進其他方面,比如身體動作、語言等方面的發展。在學前兒童的各種活動中,到處都有音樂的影子。比如在故事《小白兔和大灰狼》中,就有一段幼兒耳熟能詳的歌曲:“小兔兒乖乖,把門兒開開,快點呀開開,我要進來”。
在許多兒歌中,也包含了節奏形態和節奏重音等音樂要素,這些音樂要素的出現,在增加可讀性的同時,降低了語言的難度,促進學前兒童語言的發展。在《丟手絹》的游戲中,歌謠“丟呀,丟呀,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訴他”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游戲的趣味性,更促進了幼兒身體動作的發展。
在音樂活動中,兒童通過參與不同形式的活動,在音樂的世界里主要扮演著三種角色:音樂的感知者、表現者和欣賞者。學前兒童能夠辨認和記憶一段旋律的能力,就是旋律感。在旋律感中包括了旋律輪廓感、音程感和調性感等。旋律作為音高的一種線性運動,具有起伏、曲折等形狀。
一段旋律可以分幾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起伏,但是在我們欣賞它的時候,卻是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欣賞的,這就是旋律輪廓。如果將旋律比做一條線的話,旋律輪廓就是這條線運動的大致形狀,是大起大落的,還是小幅震蕩的。音樂之所以能打動人,并不在于某個個別的音符,而在于一連串音符按照基本的秩序進行組合。
這種基本秩序就是調性。如果一段旋律中的音符之間沒有內在的聯系,那這段旋律就是無調性音樂,反之,音符之間有一種基本的秩序,那這段旋律就是調性音樂。調性感是我們把握音符之間內部關系的一種知覺能力。
節奏感是領悟音樂中音符時間關系的基本能力。兒童能識別三拍和四拍兩種節奏,是因為他們能對歌曲的節奏進行組織,這就是聽辨節拍的能力,即節奏感中的組織能力。識辨節拍是最簡單的、最起碼的節奏感,是一般人都具有的能力。許多研究發現嬰兒在出生以前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感知能力。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加登納在《智能的結構》中說:“在個體可能具有的天賦中,音樂天賦是最早出現的。”心理學家們認為這是因為人類進行聲音加工的神經結構是與生俱來的,其中一些神經結構可能就是專門為音樂加工服務的。因此,許多準媽媽們通過聽搖籃曲、使用“母嬰話筒”與胎兒進行交談,來進行各種各樣的胎教。
出生后,嬰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也逐漸增加。新生兒就能感知語言中蘊涵的各種音樂要素,如音高、音色、力度和節奏等。研究發現:新生兒能夠根據周圍的講話聲,有節奏地晃動他們的小胳膊小腿,如果說話聲音發生了改變,他們晃動的節奏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嬰兒還可以通過感知語言中的音樂要素,來解釋言語中的情緒內容。如果一個媽媽輕聲細語地對著嬰兒說:“你是一個丑娃娃”,再加上一點音樂的情趣,那么嬰兒的反應肯定是開心地咯咯笑,相反,如果媽媽向嬰兒生氣地說:“你是一個漂亮的小公主”,那么孩子肯定會號啕大哭。
可見,0~1歲的嬰兒對語言所做的反應,不是對言語內容的本身,而是對其所包含的音樂要素的感知。因此,嬰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要早于對人類言語的感知能力。嬰兒不僅能感知音樂,而且能感知不同類型的音樂。心理學家做了一項研究,讓36名出生約8周左右的嬰兒聽三種音樂,包括用鋼琴演奏的搖籃曲、柯普蘭的鋼琴奏鳴曲或電子音樂。
研究發現,嬰兒對這三種不同類型的音樂的注意時間有顯著差異?梢,不同類型的音樂對嬰兒的注意行為產生著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也在不斷發展。5個月的嬰兒具有了一定的旋律感,他們能夠識別一些簡單的旋律輪廓。研究者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讓一些5個月的嬰兒聽30次由6個音符組成的一段旋律。
這些嬰兒剛開始表現出驚愕的表情,但是聽了15次左右以后,他們的表情恢復了正常。然后,實驗者把這段旋律移調,嬰兒們并沒有異常的反應,但是當實驗者把6個音的順序調整,改變旋律的輪廓線時,嬰兒則又表現出了驚愕的表情?梢,5個月的嬰兒已經能夠識別旋律輪廓。
當旋律作整體的移調旋律輪廓不變時,他們不能明顯地感知到,但當旋律輪廓改變時,他們能聽出其變化。后來的許多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變,發現只要對旋律輪廓進行改變,都能引起嬰兒不同程度的反應。為什么這么小的嬰兒能夠有這種能力呢?
心理學家們認為嬰兒在辨別旋律的時候,可能采用了一種“整體處理策略”。就是說嬰兒把最初的那段旋律作為一個整體來記憶,當聽到后來出現的旋律時,他們會把它與前面的那段旋律進行比較。如果旋律輪廓相似,他們會把它們看做相同的旋律,不會表現出異常的反應,反之則看做不同的旋律,他們就會表現出對新旋律的新奇或對旋律發生改變而表現出驚愕的表情。
在節奏感上,美國心理學家加登納通過測試,發現5個月的嬰兒就能識辨簡單的節奏。3~6歲兒童隨著他們認知水平的不斷發展,其音樂感知能力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3~4歲的兒童已經能較好地感知一些旋律輪廓了,這個時期也是培養絕對音高感的關鍵時期。
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如果讓兒童在這個年齡階段開始學習某種樂器的演奏,可以培養他們的絕對音高感,比5歲以后再去培養的效果要好得多。研究也證實,3~4歲兒童的音高辨別能力比5~6歲的兒童要強。
研究發現4歲八九個月是根據節奏打拍子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以前的兒童無法在成人的示范下,正確地打出拍子,而4歲八九個月的兒童,能在觀察成人的示范后,正確地打出拍子。到了4歲9個月后,70%的兒童都能自己打出拍子。6歲以后,這種能力進入一個穩定的發展期。
5~6歲兒童的調性感開始逐步發展。盡管調性感的獲得不是天生的,但是研究表明,5歲的兒童就有調性感了,他們已具有與成人相似的感知調性變化的能力,能夠區分出正確的移調和不正確的移調。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調性感逐步得到發展,6歲以后,兒童漸漸喜歡有調性的音樂,開始厭惡無調性的音樂。
5~6歲的兒童還能理解響亮和柔和兩種聲音之間的區別,能從一些簡單的曲調或節奏模式中辨認出相同的部分等。學前兒童在自發唱“輪廓歌”的同時,他們學唱成人教的歌曲的能力也在不斷發展。6個月至1歲左右,嬰兒就開始咿呀唱歌了。嬰兒的咿呀之歌是對所聽到音樂的一種特殊反應。
盡管嬰兒的咿呀之歌中包含了不同的音高,但只有一個元音或者極少的音節組成。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的“輪廓歌”也在不斷發展:12~18個月嬰兒的歌,其音高還模糊不清,19個月開始出現分離的音高,17~23個月的嬰兒唱出的音程,43%是二度音程。
但音程的度數隨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加大,18~24個月唱出的音程包括大二度、小三度、小二度及大三度。在兒童的動作與音樂協調能力的發展上,研究者們研究了學前兒童跟著節奏打拍子的能力發展情況,因為能否正確地跟著音樂打拍子,是兒童動作與音樂協調能力的另一種體現。
研究發現這些能力都是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的。3歲左右的兒童很難跟著節奏,一邊聽節奏一邊打拍子,只有25%的3歲兒童能跟上節奏正確地打出拍子,而到了5歲的時候,有1/3的兒童能跟上節奏打拍子,到了6歲,96%的兒童都能跟上節奏打拍子。
研究還發現,兒童使用小棒打拍子的本領要比拍手打拍子發展得好。因此,當我們在兒童的音樂活動中,需要讓兒童通過打拍子來掌握音樂的節奏時,可以讓兒童借助小棒打拍子,來更好地掌握音樂的節奏。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