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羅大眾變為階級特權再走向大眾,音樂的發展史同樣曲折
隨著社會的發展,音樂也開始出現不同社會層級的劃分音樂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可以說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產生,音樂似乎就同人們的生活,出現了十分緊密的聯系。
通過對遠古時期的考古發現,出土大量與樂器相關的地下材料,特別是類似于今天底子的骨笛,等原始樂器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了,音樂作為一種音樂形式。
其不僅僅是在人類文明,發展成熟之后才出現的,而是在遠古時期,人類文明尚處于混沌之中,就已經出現。
而音樂的起初,或許真的只是一種娛樂形式,其能夠幫助當時生產力低下的人們,緩解對于大自然各種怪誕現象所帶來的恐懼,同時也能過舒緩心情,幫助人們度過漫長的夜晚。
不過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再加上人們對于自然界,各種食物和現象的認識不斷加深,音樂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一種音樂形式,其功能也不再是單純地幫助人們舒緩心情,放松神經那么簡單了。
因為隨著國家政權文明的出現,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已經劃分開來,這里就出現了馬克思主義所論述的意識形態和統治思想的問題。
國家文明出現之后,有關于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甚至是音樂等各種藝術形式的存在意義,就已經被賦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要為統治階級服務,這些都屬于與相應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上層建筑。
如此一來,早期單純的音樂內容、樂器以及表現形式,就已經出現了很大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在其表面形式改變的同時,其所傳輸的思想內涵,也是非常具備時代性的。
比如在奴隸制時代,音樂似乎只是屬于上層集團群體特有的形式,因為廣大的農民和奴隸,一直在為自己的生活奔波勞碌。
他們并沒有所謂的閑情雅致,去搞這些與生活無關的形式,此時的音樂可以說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音樂逐步成為統治階層傳播思想的重要途徑而到了封建社會時期,隨著奴隸制體制的消滅,更為先進的封建體制建立,這種音樂表現似乎開始突破了群體限制,廣大的普通民眾同樣也能夠擁有,屬于自己喜歡和合適的音樂。
這說明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再只屬于統治階級特有,其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藝術表現形式,開始成為一個社會時代發展的潮流風向標。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音樂的廣泛發展,似乎也是在傳播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
的確,統治集團為了能夠將符合自己利益的統治思想傳播到位,往往會采取各種方式來實現,從政治到經濟,從啟蒙到教育,最后再到精神文化。
多方面出擊有效幫助統治者,向廣大民眾灌輸自己集團利益的相關意識,這有助于統治的加強。
中世紀的西歐正處于天主教會的統治時代,因此便也催生了同天主教會的宗教文化,相適應的教會音樂,這有著強烈的意識形態。
而當中世紀的西歐荒漠,逐漸迎來文藝復興運動所帶來的甘霖之后,黑暗的歐洲也終于迎來了黎明的光芒,與此同時在音樂領域,我們也能夠清楚地看到,一種充滿人性味兒的,充滿人性光輝的音樂內涵正在產生,并且不斷發展壯大。
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本來就對西歐人們沖破黑暗的天主教會的束縛,具有革命性意義,其所宣揚的人文主義精神,也是通過書籍、演講、音樂等諸多形式來實現的。
如此一來,在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的音樂,則被歷史時代賦予特殊的啟蒙意義,其同當時有關的書籍、教育一樣都具備傳播人性光輝的光榮任務。
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由于中世紀天主教會的影響,此時的音樂似乎還保留著一些教會影子,這一點也是無可避免的。
在教會與新思想的雙重影響下,此時的音樂中蘊含了雙重思想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可以說展現出其所處時代應有的風采,不僅僅是因為此時的音樂,在特點和風格上 繼承了古希臘 、古羅馬的風格。
更是因為此時人們,能夠從此時的音樂思想內涵中,感受到不同尋常的人性光輝,這才是最重要的。
音樂作為一種伴隨人類產生,而產生的重要藝術形式,在起初只是單純地供人類欣賞和放松。
但是隨著國家文明政權的誕生,以及社會階級的快速分化,使得這種單純的音樂不再單純,其更多地開始向意識形態領域轉變。
文藝復興運動可以說是西歐中世紀的終結者,但是這并沒有完全使得天主教會的統治力完全削弱。
因此此時的音樂創作者們,依然不得不對教會勢力和思想有所顧忌,這也是我們能夠從此時音樂內涵,中感受到教會和人文雙重思想的重要原因。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