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音樂教育:不識譜的學生依然占絕大多數
音樂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愉悅身心,舒緩壓力,解除疲勞。所以音樂課是所有課程當中氣氛最熱烈最輕松的,因而也是學生們最喜愛最高興上的課。記得在我幾十年前讀小學初中的時候,沒有音樂課本,也沒有任何樂器,教唱歌的老師也是非音樂專業的,只是能識譜,稍為懂得一些樂理知識,他們教的主課是別的課程。每到音樂課(那時叫唱歌課),教唱歌的老師只是對著貼在黑板前面一張抄寫著簡譜和歌詞的8開大紙一遍又一遍教唱歌詞。因為那時沒有電子琴之類的任何樂器,音調高度難以準確把握,所以老師經常有起調或高或低的情況,讓學生唱不下去。那時候學生也只知道哇哇的唱老師教過或聽過的歌曲,至于說怎么識譜沒幾個知道,更不用說什么大調、幾分音符、五線譜等知識了。自從我走上社會自學了一些音樂方面知識之后才知道學生時對音樂的了解是如此的貧乏無知。因此,我時常想,哪怕僅僅是識譜能力,應該作為一項基本能力在學校加以培養和掌握。我天真的認為,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教育投入的增加,師資力量的加強,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學生的音樂素質必然與我們那時候不可同而語。一代代的學生對音樂知識也必然水漲船高,因此對于識譜能力這樣的雕蟲小技肯定不在話下。
然而最近與一位小學校長無意聊起音樂的話題,他的一番話讓我這位行外人驚愕不已,也讓我回到了現實,回到了過去。這位小學校長是萍鄉市湘東區某鎮一農村小學的校長。據他講,他所在的學校現有一百幾十名學生。按照教育部的有關教師編制規定,每23名學生配備一名教師。他所在學校只能配備包括一名校長在內13名教師。可是小學階段包括音樂在內有十五門課程之多。這樣,為強化主課的專業老師力量,學校只能選擇向上級申請主課老師的編制,至于體育、音樂等幾門課程就只能用由非此專業的老師兼職教學了。雖然現在學校設施有所改善,比如添置了電子琴等花錢不多的樂器,但因為缺乏專業老師,這些設備基本上是束之高閣,當作擺設。音樂教學仍然沿襲的是過去模式。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音樂課本還是新的。對此,這位校長無奈地說,現在的小學生們掌握的音樂知識與我們過去掌握的音樂知識量基本沒什么兩樣,絕大多數學生不識譜是常態。
聽到這里,你一定會急著問,難道教育部門對此一無所知,為什么不多配備一個專業音樂老師,是招聘不到音樂老師嗎?對此,這位校長解釋說,專業音樂老師并不是招不到,主要是編制的問題。他說他所在學校能配備13名教師還是不錯的,有的學校因為學生人數更少,配備的老師連主課老師也配不齊,不得不在社會上招聘工資便宜的代課老師。之所以如此,有兩個原因,一是農村學校的學源大幅減少。很多農村的家長深知教育資源不均衡,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惜成本送到城里就讀。國家教育部門規定的老師配備的比例是按照城市學生規模來測算的,學生人數越少可配備的老師的比例就少。這樣農村學校可配備的老師越來越少。作為輔課的音樂等課程的教師名額就只能能省就省了。其次是地方政府財政預算的控制。地方教育管理部門并非不知道農村學校這個現實,肯定也想超比例配備專業教師。然而增加一個教師編制就要多一份不菲的財政投入,多一個人財政的負擔。能按正常比例配備就是盡了最大努力了。能省一個子則省一個子,自然政府部門動力不足,態度也不會積極,是不會同意學校、教育部門的申請了。據這位校長說,不僅是湘東區農村小學是如此,萍鄉市所轄的其他縣、區的農村小學情形也大體如此,沒有什么兩樣。甚至市內包括縣城內的小學沒有專業音樂教師也并不罕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但不可諱言的是中國音樂教育事業依舊發展緩慢,優秀的音樂作品鳳毛麟角,根本原因是中小學音樂課程被嚴重忽視。著名音樂人劉歡在一次節目訪談中也對國內音樂基礎教育缺乏足夠重視痛心疾首。如同其他教育一樣,音樂教育也必須從小抓起,夯實基礎。只有這樣音樂教育事業才能人才悲出,好歌好曲不斷。為此,要加強小學音樂教育師資力量的配備,特別是針對農村小學的現狀,國家教育管理部門要出臺傾斜政策,適當增加音樂師資力量的配備比例,加強呼吁和監管,督促省市地方各級政府增加音樂教師的編制,擴大和落實教育支出的財政預算。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