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藝術教育不僅是報個課外班
“我有一大把彩色的夢,有的長,有的圓,有的硬。它們躺在鉛筆盒里聊天。一打開就在白紙上跳蹦。
腳尖滑過的地方,大片的森林,綠了;大朵的鮮花,開了;大片的小鳥,飛了!在美麗的荷塘里,荷葉們拉著手,給小魚一片綠蔭。
我的彩色鉛筆,是大自然的精靈。我的彩色夢境,有水果香,有季節風,還有紫葡萄的叮嚀。
它們在溪水里流動……”
這首小詩出自銀川晚報小記者張博超,年僅7歲的他創作的這首小詩充滿靈性和想象力,自《銀川晚報》刊登后令很多讀者贊嘆。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想象力和藝術修養,一直以來都是家長關心的話題。
記者采訪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注重孩子的藝術教育、培養他們的藝術修養,甚至有部分家長在孩子兩三歲時便讓孩子接觸藝術教育,近七成家長認為藝術修養有利于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塑造個人氣質。
藝術修養不能輸在起跑線
很多80后家長認為,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才能,有利于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如果自己的孩子沒有進行藝術教育,很可能就會輸在起跑線上,對此觀點,李璐深信不疑,在她的堅持下,五歲的女兒早早接觸了鋼琴、舞蹈和繪畫。
“小時候練習舞蹈,長大后個人氣質好。學鋼琴練手練腦,既能開發智力,還能培養樂感。”抱著這樣的想法,在女兒三歲半時,李璐便給她報了鋼琴班,四歲時又加上了舞蹈和繪畫。用她的話說,是“技多不壓身。不求她將來成為藝術家,但趁小時候有時間,多學點總沒壞處。”
“幼兒時期的藝術教育,可以開發孩子智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孩子一生有益。如果缺乏這些培養,不利于孩子成長。”在女兒的教育上,李璐把藝術教育放在了首位。
在受訪的10位家長中,有7位家長表示有對孩子進行專門的藝術教育。舞蹈、繪畫是大部分家長所選擇的,其次是播音與主持、器樂、表演。
藝術教育不在多而在精
對于孩子的藝術教育,也有家長認為是在孩子“感興趣”的基礎上進行的。“只要孩子有興趣,就應該支持他,讓他學習。況且就算將來不走藝術之路,多一些愛好也是好的。”這是許多家長的心聲。
可是,“興趣”和“快樂”如何統一?孩子學藝過程中,如果想放棄,作為家長,該如何應對?“我對孩子的才藝學習管理得很自由,她想學就學,想玩就玩。況且她也才五六歲,怎么會知道自己對什么有興趣,對什么沒興趣呢?其實,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從玩耍中培養興趣是非常好的。”二胎媽媽常麗說。
“學習才藝對更多孩子來說,應該是一種享受和文化素養的表現,而不是一種教育成果的展示和追求。”在常麗看來,藝術教育應該根據興趣量力而行。“藝不在多而在于精。孩子學習藝術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
培養孩子的興趣和鑒賞力更重要
“藝術能讓孩子擁有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力。”西夏區愛涂藝術培訓中心崔老師認為,繪畫讓她更留心觀察生活。而對于孩子而言,繪畫可以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豐富情感,拓寬視野,塑造孩子的審美和世界觀,甚至是提升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對于藝術教育,大部分家長都很容易接受,也愿意為孩子做投資,但他們并沒有領悟到它的重要性。”在崔老師看來,很多家長還是把藝術教育簡單地理解為“給孩子報個課外班”。“藝術教育不僅僅是盲目跟風,而在于環境的熏陶,在熏陶中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抱著這樣的理念,崔老師會帶著孩子們走進美術館看畫展,她認為,培養孩子對藝術的興趣和鑒賞能力是更重要的事。
很多受訪家長也認同崔老師的觀點,給孩子一片藝術的天空、一個展示他們才藝的舞臺、一位思想上的引領者,便是最好的教育。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