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程要培養孩子具有音樂的耳朵
作為成人,或許我們很難理解孩子們在學習鋼琴等音樂課程時的內心感受:童年玩耍時光的流逝,不快樂,無聊,不知所以的沉重任務……所有這些都讓他們離自己手下、耳邊的音樂越來越遠。
曹冬麗是中國音樂學院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和鋼琴演奏雙專業的高材生,在中國音樂學院任教多年。她憑借自己20多年的兒童鋼琴課授課經驗,開創的課程擁有完全不同的授課流程和結構框架。她強調在快樂輕松的氣氛里,讓孩子在自主自發的音樂探索中感受和內化音樂的影響。在她的課堂中,她更注重孩子對各種音樂類型的審美體驗和對音樂內部構成的理解,旨在培養孩子具有“音樂的耳朵”和“善感的心”。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音樂學習的道路上得到自己獨有的音樂體驗。自2010年起,她在鮑蕙蕎鋼琴藝術學校開設“音樂藝術修養課程”,2013年在國家博物館開設“音樂之旅——兒童音樂藝術啟蒙系列講座”之后,這樣新穎獨特的音樂課堂開始廣受歡迎。很多家長都認為這個“小”課程,其實是“小中見大”,是難得的精品課程。相比時下一些所謂高端的空洞無物的培訓,這個小成本小制作的課程,的確蘊含著對音樂教育的大追求和大氣象。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曹冬麗
Q:你之前一直在做1對1的鋼琴演奏課程,是怎樣想到,自己設置教材大綱和課件,創造出今天這樣的兒童音樂藝術修養課的快樂音樂課堂呢?
A:開始這個課程其實是出于鋼琴教學上的無奈。近20年的兒童鋼琴課的授課經歷讓我接觸到各種各樣學習鋼琴的孩子,慢慢發現很多孩子共同的問題都是:音樂理論的缺乏;音樂感受能力和音樂表達能力偏弱。甚至有些孩子學琴多年卻不會分析樂譜,離了老師就完全不會處理樂曲,彈曲子干巴巴的沒味道,孩子的厭學狀態和家長當初想讓他(她)通過學琴接受音樂藝術熏陶的初衷相去甚遠。這些“問題學生”讓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音樂教育首先應該是審美教育。偏重技術的鋼琴教學現狀,并不能帶給孩子全面的音樂修養,有時甚至會扼殺兒童對于音樂的接納和感受力。這讓我萌生了開設兒童音樂藝術美育課程的念頭。這就是后來的兒童音樂藝術修養課。
Q:那么這個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A:這個課程主要適用于6-12歲的兒童,這個年齡階段基本都活潑好動,對于形象的東西理解快、印象深刻。所以我在課堂上往往采用一些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來講述難懂的理論知識,比如用媽媽的晚餐來講述變奏曲式;用一場足球比賽來理解協奏曲是什么;用一部富有趣味的音樂作品來介紹作曲家是如何用音樂講故事的,用一個小游戲來了解音樂也是有顏色的,而這種顏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用跟著別人走。用一次音樂記錄來鍛煉音樂記憶力和注意力。這個課堂是用無數的音樂游戲和故事讓孩子了解:音樂這種語言是如何“說話”的;音樂的“美”是什么,它在如何變化;什么樣的演奏才是有說服力的?循序漸進地提高聽覺能力,啟發他們的想象力……作為老師,我必須認真傾聽每一個孩子的意見,鼓勵每一個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們把對于音樂的主動性發揮出來,擁有自己對音樂的個性化理解,因為我相信“想象力比正確答案更重要”!
最初的課程是專門給兒童設計的,但是我鼓勵所有的家長一起聽,因為深信對孩子影響最深的永遠是父母!沒想到在課堂上家長們聽得非常入迷,常在課下問問題,也和我討論聽音樂時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他們的反應讓我覺察到成人對于提高音樂修養的熱情和需求,也促成了后來的成人音樂課堂。讓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學會傾聽,學會感受,學會理解音樂”并且“愛音樂,懂音樂,享受音樂”是我設計這門課程的終極目標。
Q:作為一名頗受歡迎的音樂老師,你覺得音樂的價值是什么?
A:我認為音樂對于當下人們的最大價值在于“怡情”。音樂是一種詩意的語言,通過這種特殊的語言讓我們溝通心靈,宣泄情感,得到美的享受。如果你懂這種語言,那就可以在音樂的世界自由徜徉,如果你不懂,那么這扇重要的精神之門就被關閉了,這個課堂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此:在通往心靈的音樂旅途中架起一座橋梁,溝通精神,構建修養,讓所有的人都能得到音樂藝術的享受。
Q:介紹一下你和國博合作的課程好嗎?聽說反響非常好。
A:我是從去年開始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有一個合作,在那里開設一個長期講座《兒童音樂藝術啟蒙》課程。每年3月和9月開班。它是一個家庭藝術課堂的形式,在這里強調家庭的概念,內容兼顧成人和兒童兩方面,讓父母和孩子可以在課堂上各取所需,讓課堂成為孩子和家長共同學習共同進步,親子之間平等溝通和交流的場所。 “讓孩子來主導課堂主動探索”是這個課堂的一大特色。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