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文化——蒙古族傳統民歌
蒙古族民歌的內容很豐富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恒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蒙古語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3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唱歌,他們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兩大類:禮儀歌和牧歌。禮儀歌用于婚宴等喜慶場合,以歌唱純真的愛情、歌唱英雄、歌唱奪標的賽馬騎手為主要內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遷時唱,內容以贊美家鄉,狀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節奏自由,裝飾音多而細膩,并具有較強的朗誦性。其燎亮、悠長、親切的曲調,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詞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系。牧歌的節奏一般是悠長、徐緩、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節奏。一般情況下,牧歌的上行樂句節奏是悠長徐緩的;下行樂句則往往采用活躍跳蕩的三連音節奏,形成絢麗的華彩樂句。
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贊頌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這些民歌生動地反映蒙古社會的風土人情。
分類
蒙古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
天籟之音—蒙古族長調民歌
1.長調民歌。
長調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體裁,有較長大的篇幅,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并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長調民歌用蒙古語歌唱,其節奏舒緩自由,字少腔長,且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錫林郭勒草原的長調民歌,聲音嘹亮悠長,流行有《小黃馬》、《走馬》等。呼倫貝爾草原的長調民歌則熱情奔放,有《遼闊草原》、《盜馬姑娘》等。阿拉善地區的民歌節奏緩慢,流行有《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辭行》等。科爾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為主,流行的有《思鄉曲》、《威風矯健的馬》等。昭烏達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陽》等。長調民歌在一些長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據演唱者的情緒自由延長,從旋律風格及唱腔上具有遼闊、豪爽、粗獷的草原民歌特色。長調民歌的襯詞均以“嗒咿”、“咿喲”、“咿喲”等。高音的襯詞一般為開口音或半開口音;中音的襯詞較靈活,結尾處的襯詞一般是半開口音或閉口音。
在60年代風靡一時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贊歌》,以及藝術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即是以長調民歌力基礎所創作的。
2.短調民歌。
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民歌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一些。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短調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流行的有《錫巴喇嘛》、《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美酒醇如香蜜》、《拉駱駝的哥哥十二屬相》等。 短調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區其他農業和半農半牧區的民歌,都是短調民歌。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所以,不僅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蒙古人喜歡唱,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歡唱這種山曲兒。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長篇敘事的歌,如著名的《嘎達梅林》,它敘述了英雄嘎達為了蒙古人民的牧場,為了牧人的生存,同達爾罕王和反動軍閥張作霖斗爭的故事。
在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中,蒙古族民歌以其豐富的內容、獨特的草原風格大放異彩,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很多藝術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風,使蒙古族民歌得到進一步的整理、保護、傳播。
科爾沁敘事民歌
草原無處不飛歌。在浩淼如煙的蒙古族民歌海洋中,科爾沁敘事民歌以其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深受各族人民群眾的喜愛。
科爾沁敘事民歌
長調民歌和敘事民歌是蒙古族民歌藝術中的兩大經典。科爾沁敘事民歌主要流傳在內蒙古東部的科爾沁草原上。這種民間藝術形式之所以能夠在科爾沁草原上產生、傳承,與科爾沁草原這片豐厚的文化土壤分不開。在科爾沁草原上,至今還流傳著說唱“芒古斯烏力格爾”,即說唱英雄史詩的民間古老文化習俗。到了清朝,一種新的民間藝術形式——蒙古說書“胡仁烏力格爾”應運而生。胡仁烏力格爾是在史詩、好來寶、贊頌詞和漢族評書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民間說唱藝術,是內蒙古東部,特別是科爾沁草原上的蒙古族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之一。為什么過游牧生活的蒙古族擅長長調民歌,而半農半牧的科爾沁蒙古族擅長敘事民歌?筆者以為:在人煙稀少的原野上,游牧者亦歌亦喊式的長調也許更能淋漓盡致地抒發他們對大草原的特殊情懷,排解他們心中天高地遠的孤獨。而過定居生活的科爾沁人更多的是喜歡向他人傾訴。由此,敘事民歌自然更多地關注人的命運,關注人的心靈感受。由于科爾沁敘事民歌多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由民間藝人加工而成,所以絕大多數敘事民歌的歌名都是人名:如《達那巴拉》、《烏尤黛》、《哲德爾娜娜》、《白虎哥哥》等。據老人們講,在科爾沁草原上,小伙子如果看上一個姑娘或與相戀的情人不幸分離,要專門帶著禮品請求當地有名的民間藝人給自己編歌。若村里出現了一個勇士或英雄,村里的“額布格德”(老人)也會親自找歌手或藝人編歌。而更多的則是民間藝人們常常被身邊的一些美麗動人的故事所感染,幾個人坐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不一會兒就哼唱出一首優美動聽的民歌來。一首敘事民歌往往要經過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民間藝人的口頭傳唱和不斷錘煉、加工,才成為久唱不衰的好歌。
同時,一首敘事民歌因地域的不同,會出現多個版本、多種唱詞唱法。如民歌《烏尤黛》有科左中旗的《烏尤黛》、扎魯特旗的《烏尤黛》和庫倫旗的《烏尤黛》,其內容大致相同,而故事發生的地點卻各不相同。
在科爾沁敘事民歌編唱、流傳的過程中,說唱藝人“胡爾其”功不可沒。他們在走村串戶“說書”之余,把一首首美妙動聽的民歌播撒到科爾沁草原的每一個角落。同時,他們更多的又是從蒙古族老鄉們那里學唱新的民歌,再按照自己的藝術理念對新學唱的民歌進行潤色和加工。如著名民歌《白虎哥哥》,就是蒙古族曲藝大師——胡爾其琶杰聽到一個叫白虎的小伙子和美麗的姑娘魯依瑪的真摯愛情被活活拆散的悲劇故事后,即興創作出來的。
細心品味土生土長的科爾沁民歌,我們似乎還可以悟到一些西方洋歌劇的味道。近年來,科爾沁敘事民歌的戲劇價值越來越被國內藝術家們看好。著名民歌《嘎達梅林》近10年相繼被多次改編成話劇、舞劇和電視劇。
自20世紀80年代初,文化出版部門對這一民族文化瑰寶進行了系統的搜集、研究和整理,已出版的較有影響民歌集有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民歌一千首》(其中近一半為科爾沁敘事民歌)、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科爾沁敘事民歌》(上、中、下)和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間民歌手查干巴拉演唱的民歌》(大部分為敘事民歌)。
鄂爾多斯短調民歌
鄂爾多斯民歌精選(短調等)
鄂爾多斯是個古老、神奇而美麗的地方。36億年前這里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古陸之一;八百年前成吉思汗三次駐蹕這里;近代史上這里出現過著名的反帝反封建的獨貴龍運動及其著名領袖席尼喇嘛。她蘊藏了極其豐富的地下、地上、自然和文化資源,被稱作“三大寶庫”。她明明是高原,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草原的過渡帶,但在地質上卻叫鄂爾多斯盆地,儲藏著大面積的水、煤、天然氣和各種礦。
神奇的土地孕育神奇的文化,鄂爾多斯民歌就是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產生的神奇文化中的一朵靚麗奇葩。
鄂爾多斯民歌以鄂爾多斯蒙古民歌為主,還包含蒙漢調(也叫漫翰調)、山曲和二人臺共四大類。
鄂爾多斯蒙古族民歌一般都有固定的詞、曲和歌名。按照曲調分為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
長調歌曲是鄂爾多斯蒙古族民族的傳統歌曲。曲調深沉古樸,舒緩悠長、跌宕起伏,高亢豪放。在其漫長的民間傳唱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為大多數所公認或接受的演唱特點,即長音中間部分出現顫音,且顫音的大幅度逐漸增大,使歌曲聽來更加開闊、舒展。像《圣主的兩匹駿馬》、《六十棵榆樹》、《班禪廟》等回腸蕩氣,讓人百聽不厭。這種長調多在大型宴會、有長者參加的活動或比較慎重的場合首先演唱,因此也有人稱這類歌曲為“國調”或“宮廷調”。
短調歌曲:結構短小巧玲瓏精悍,節奏明朗有力,情緒歡快活潑,歌詞言簡賅,音樂形象鮮明,曲調優美動聽。它在旋律的級進起向中經常采用反向轉位的手法,在六、七、八九度遠距離跳進現象十分常見。比如,《紫檀栗馬》、《甘德爾梁》。另外,在傳統的五度調試的民歌中加入七聲調式的引子和過門,更別具一格。這些特點使“短調”民歌具有強烈的舞蹈性,比如《圓頂帽子》、《鄂托克的西部》等,使鄂爾多斯的歌和舞兩朵并蒂花在高原上交相輝映。短調歌曲幾乎沒有不可以演唱的場合,因此也有稱這類歌曲為“紅調”。
經典歌曲:于是晉西北蒼涼的民歌傳入了鄂爾多斯,尤其是鄂爾多斯東部,如聞名于民歌界的《走西口》、《五哥放羊》等等,已經深入鄂爾多斯大地,尤其是鄂爾多斯的東部準格爾旗和北部的達拉特旗,成為民間喜聞樂見膾炙人口的曲目。如《小西召》、《山頭上》、《十五歲》等經典民歌。
鄂爾多斯古如歌
杭錦旗牧民“古如歌”演唱隊在閉幕式上傾情放歌
蒙古長調歌曲是最能代表蒙古族音樂藝術成就形式之一,它的旋律悠揚,內容豐富,演唱獨特,具有強烈的草原氣息和鮮明的蒙古族文化特征,蒙古族長調歌曲是蒙古族人民在千百年來創造的燦爛文化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它在游牧文化的土壤上生長,在牧人氈房溫暖的懷抱中成長,蒙古族長調歌曲具有漫長而悠久的發展歷史,根據歷史文獻,民間口碑,中外研究成果來看,基本判斷其大約產生于狩獵生產時期,至今,至少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有著源淵的關系,是一脈相承的。
蒙古長調歌曲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傳統文化基礎,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它始終與人民共命運,心連心。
蒙古長調大致有鄂爾多斯長調,錫林郭勒長調 、東北長調和外蒙嚓爾嚓長調等幾種。鄂爾多斯長調的歷史十分悠久,大都產生于蒙元時期,具有濃郁的蒙古古代生活氣息,富有濃厚的蒙古古典文化色彩,鄂爾多斯蒙古長調具有特殊性,它是蒙古民族唯一保存完整的宮延歌曲,又叫“古如歌”,蒙古語“古如”含有國家或朝延之意,杭錦旗是“古如歌”的故鄉,鄂爾多斯蒙古長調(古如歌)主題嚴肅,內容正統,以說教為主。大多是一些宮延或國宴演唱歌曲,內容唱時政,唱佛教、唱父母、唱故鄉或唱駿馬,如《圣主駿馬》、《班禪廟》、《綿羊白的房子》等;現存僅七八十首,但會唱的人寥寥無幾,都是些年齡比較大的老人,面臨著失傳甚至消亡的危險,大多分布而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沿河一帶以獨貴特拉鎮,吉日嘎朗圖鎮為主,梁外原白音恩格蘇木靠近沿河一部分。鄂爾多斯民歌“古如歌”基本特征是不能隨便吟唱和隨意。
阜新東蒙短調民歌
阜新東蒙短調民歌,產生并流行于阜新地區,已有300多年歷史,據不完全統計,阜新東蒙短調民歌有350多首。它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阜新東蒙短調民歌,產生并流行于阜新地區
在長調基礎上產生的短調民歌是蒙古族歌曲的一次飛躍。從某種意義上說,它記錄了本部落的發展歷史,反映了本部落各個歷史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阜新東蒙短調民歌對現代文化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如在阜新東蒙短調民歌的基礎上,產生發展的地方戲曲劇種阜新蒙古劇,填補了蒙古民族沒有戲曲的空白。
據《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縣志》記載,1637年,第一任土默特右翼旗旗主善巴率眾到現今的阜新地區定居,從此,阜新東蒙短調民歌由過去對草原蒙古包的贊頌變為對草房、檁子、土墻的描述。
由于生產生活的改變,以及和周圍其他兄弟民族的長期交往,生活習俗、文化形態都有所變化,阜新東蒙短調民歌逐步形成了具有農耕文化特點的文藝形式。
清朝中、晚期起,民間涌現的大批職業和半職業說唱藝人,身背四胡、走村串戶,到處演唱,把短調民歌帶到各個角落,還隨時把當時當地的真人真事編成新的短調民歌進行演唱。如19世紀初的旦森尼瑪、烏日土吉樂圖;20世紀初的佟德林、圖古樂;現在活躍于民間的馬國寶、楊鐵龍、吳海峰等。
據調查,流傳于我國東部各蒙古族地區的許多短調民歌都發祥于蒙古勒津 (現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在很多民歌的歌詞中,均唱到了蒙古勒津的人物、山河、經濟、宗教、風俗等。從而,蒙古勒津享有了“歌的海洋”之美譽。
阜新東蒙短調民歌有贊頌歌,主要贊頌英雄人物和事件,如《六十三》、《海龍》、《那木斯萊》等;情歌是阜新東蒙短調民歌中最多的一部分,如《云良》、《打雅波爾》、《霍英花》、《海棠白棠》等;禮儀歌是蒙古族舉行祭祀活動時唱的歌曲,有《呼和廟》、《祭火歌》、《關公頌》等;酒歌有《四季歌》、《天上的風》、《四海》等。阜新東蒙短調民歌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重唱和眾人合唱等形式。歌手不分男女都穿長袍、穿長短坎肩,均系腰帶。男的帶禮帽,女的帶頭飾,男女足蹬皮靴子。在四胡、馬頭琴、揚琴、管、竹笛、笙、九音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歌者縱情歌唱,余音繞梁。
阜新東蒙短調民歌的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解放初期,蒙古勒津約有300多個蒙古族村(屯),每個屯子都有10多位、甚至數十位歌手,可謂時時都唱歌,處處有歌聲。而今40歲以下的青少年的腦海里已沒有 “民歌”這一概念,如不及時搶救,面臨失傳、滅絕的危險。
從20世紀80年代始,阜新市、縣文化部門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共舉辦了12屆民歌培訓班和演唱會;完成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遼寧卷》(省、市、縣阜新民歌);舉辦了12屆少數民族文藝調演;出版了漢文版民歌集《烏云珊丹》;出版了4部蒙文版《蒙古勒津民歌集》。
隨著申遺和保護工作的深入,阜新東蒙短調民歌越來越受人關注和重視,尤其是蒙古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如今,阜新東蒙短調民歌已被確定為我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
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以其豐富的內容,優美的旋律,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愛,因此,民歌被蒙古族群眾譽為“宴席上的醇酒”。在節慶假日、婚宴嫁娶、生日祝壽等活動中,人們都要演唱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這成為了郭爾羅斯地域文化的一個亮點。
關于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淵源,《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集》兩書中的觀點認為,清代的郭爾羅斯前旗是哲里木盟盟府的所在地,是十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蒙古族民間藝人在這里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為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的產生、發展、繁榮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促進作用。而且,由于清朝政府“移民實邊”的推行,促成了“文化北移”現象。受這一現象的沖擊,郭爾羅斯農業人口不斷增加,促進了蒙古族從游牧到定居,從氈房到土木房等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也進而形成了蒙漢兼容、農牧相宜、長短調結合的獨特風格,《陶克陶胡》、《龍梅》、《高小姐》等許多民歌,就產生于這一時期,并傳唱至今。
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章法嚴謹,表現手法極為豐富,有的“比方與物,托事與事”,有的以對仗的副段體出現。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的調式普遍采用五聲音階,藝人和歌手在演唱時,都要采取唱白結合的方法,敘述情節。因此,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絕大部分是敘事民歌,講的是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的人和事。
20世紀30年代,丹麥學者、探險家哈士倫在前郭爾羅斯考察時,收集了蒙古族民歌50余首,現收藏于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博物館。1943年,蘇赫巴魯搜集、桑吉扎布演唱的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龍梅》,由新京(長春)唱片株式會社灌制唱片發行;1955年,女聲小合唱《龍梅》由中國唱片社出版發行;1978年,蘇赫巴魯考察文章《一首蒙古族民歌的歷史—龍梅》在《烏蘭牧騎演唱》刊物發表。這也是我國第一個最為完整的民歌歷史故事。
前郭縣高度重視民歌的傳承,為弘揚這一民族文化,他們多次組織專家學者深入到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起源地開展普查活動,全面了解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的歷史、分布狀況、傳承方式、社會地位和生存現狀,挖掘整理了原生態的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文化工作者通過文字紀錄、攝影、攝像等普查手段,全面搜集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的資料,已匯編、出版發行二十萬字的《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集》。同時,他們采取對內培訓、對外交流和以老帶新等方式,實現保護作品、保護傳承人的目的。多年來,前郭縣在每年正月期間都舉辦蒙古族民歌匯演,并通過匯演發現人才、整理民歌、保護和發展此項民族文化藝術。縣草原文化館、民族歌舞團等單位先后聘用了多名民歌演員,并購買了樂器、服裝等,為進一步傳承保護和豐富發展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奠定了基礎。
全縣上下還加大了宣傳力度,以查干湖旅游節為平臺,通過策劃、包裝、錄制及出版發行,大力宣傳、廣泛推介。2006年9月,縣委、縣政府組織有關人員將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中的代表作品進行了策劃、包裝、錄制,并由中央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一套《郭爾羅斯民歌集》DVD光碟,使其成為全面了解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文化魅力的一個重要載體。2008年,與央視合作,錄制了12期郭爾羅斯民歌節目,并在央視《民歌·中國》欄目中陸續播出,極大地彰顯了郭爾羅斯文化魅力。同年6月,郭爾羅斯民歌列入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文藝工作者已經搜集到產生、流傳在郭爾羅斯的蒙古族民歌約128首。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