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陜西、甘肅、河北、安徽等省區。
唐代已有。宋代謂之打斷。明代民間稱為太平鼓。相傳,單皮鼓最早是滿族獵民的圍獵用具,出獵時邊擊邊圍,獲獵后擊鼓歌舞。清代楊賓《柳邊記略》載:“滿人有病必跳神,……跳神者……以鈴(腰鈴)系臀后,搖之作聲,而手擊鼓,鼓以單牛皮冒鐵圈,有環數十枚在柄,且擊且搖,其聲索索然。”載濤、惲寶惠《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文中也說:“薩滿乃頭戴神帽,身系腰鈴,手擊皮鼓(皮蒙于圓鐵圈上,下有把可持)。”清代李聲振《百戲竹枝 詞》載,北京郊區流行打太平鼓:“太平鼓。形圓平。覆以高麗紙,下垂十余鐵環, 擊之則環聲相應,曲名《太平年》,農人元夜之樂也。”清人何耳《燕臺竹枝詞》也載有:“鐵環振響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見說太平都有象,衢歌聲與壤歌同。”早時,滿族婦女敲擊為其歌舞伴奏,近百年來,則常由男子演奏。
滿族薩滿祭祀用的太平鼓,鼓框用鐵條彎成,鼓面呈橢圓形,長徑48厘米,短徑38厘米,鼓框高1.5厘米~2厘米,單面蒙以馬皮、驢皮或羊皮。鼓柄長20厘米左右,柄下端的大鐵環直徑16厘米以上,大環中串以直徑6厘米的小鐵環。鼓棰稱鼓鞭,用竹制成,鞭長44厘米,鞭尾系以紅綢巾為飾。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興安盟流傳的太平鼓,鼓框呈扁圓形,鼓面寬30厘米,鼓鞭用竹棍或細木棍制作,鞭尾系彩綢。
漢族民間流傳的太平鼓(圖),大小不一,鼓面呈桃形、扁圓形或團扇形,鼓面寬20厘米~32 厘米、鼓框高1厘米~1.5厘米、鼓柄長10厘米~15厘米,柄端綴以鐵環或小銅鈸。鼓面蒙以羊皮或多層高麗紙。鼓框綴以彩球為飾。鼓鞭長34厘米。鼓柄和鼓鞭下端均系以紅纓 穗或紅綢巾。
太平鼓的鼓框均為鐵制。雖鼓形不同,但鼓面都蒙以驢皮、馬皮或羊皮,皮面光素或繪有花紋圖案,鼓柄下端都綴有大鐵環,環中還串有小鐵環,其環形和數量各不相同。
演奏時,左手持柄舉鼓,上下左右搖動,右手執鼓鞭敲擊鼓面,可擊鼓心、鼓邊、鼓框或鼓背。擊法有打、抽、叩、按、抖等,并同時振動鐵環或小銅鈸作響。太平鼓多用于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動作敲擊,邊敲邊舞。表演形式有單人、雙人和集體等多種,常在農歷正月新春或元宵佳節的喜慶活動中表演,是群眾性的文娛活動。太平鼓既是樂器,也是舞具。咚咚的鼓聲、飄舞的紅纓,更增添節日氣氛。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太平鼓多面。其中一面鼓框呈團扇形,用直徑0.6 厘米鐵條彎曲而成,面徑40厘米,蒙以羊皮,下接鐵制鼓柄,柄長10厘米,外纏藤皮,柄下大鐵環直徑16厘米,內串直徑3厘米小鐵環18枚。鼓鞭長44厘米。鼓框邊綴有五枚彩色絨球為飾。此鼓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另一面太平鼓較大,鼓框橢圓形,長徑76厘米、短徑70厘米、鼓框高0.5厘米,羊皮蒙面,皮面彩繪八仙人物圖像。鼓框下接木柄,柄長15.5厘米,柄下大鐵環直徑15厘米,內串直徑5.5厘米小鐵環13枚。鼓鞭長50厘米。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