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市盲校運動會開幕式上,十幾名盲童在操場內一字排開,用笛子、云鑼、狼串、椰胡、逗管等樂器,演繹出一曲優美流暢的《秦樓月》。這是一支全部由盲人組成的十番樂團,當天是他們第一次現場演出。福州十番音樂,這一如今在市井已難尋蹤跡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市盲校生根發芽。
與十番樂結緣
市盲校十番樂團20多名成員是從全校93名盲童中挑選出來的,他們有入校不久的學生,也有將要畢業的學生。幾乎每一個學生此前都未接觸過樂器,更不用說十番音樂這樣的傳統音樂。
“選擇成員并沒有什么標準,只要他們愿意學。”市盲校校長吳淑英笑著說,組建十番樂團,是為了豐富學生業余生活。“盲人業余生活比較單調,很多人把所有業余時間都花在聽收音機上。”吳淑英說,考慮到盲人聽覺比較發達,加上盲校擁有百年管弦樂隊的傳統優勢,她想到了組建十番樂團。
另外,起源于臺江茶亭街的十番音樂,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藝術特色,深受當地居民喜歡。但由于十番音樂學習周期長,難度大,在一批批民間藝人逐漸老去后,出現了后繼無人的危機。
正因為這樣的契機,十番音樂與盲童們結了緣。
從零開始學習
從去年下學期開始,盲校十番樂團開始練習,由臺江區文化館民樂團的3名十番樂老藝人分管樂、玄樂、打擊樂三組進行傳授和培訓,學校老師則負責日常組織和管理,每周兩節課,一節課一個半小時。
“開始時,很多孩子都受不了這種枯燥的練習。”老藝人阮須林告訴記者,雖然在接手前就考慮到這些孩子的特殊性,但由于很多學生沒有音樂基礎,教學只能從最基礎的音樂知識開始。
和普通人學習樂譜不一樣,這些盲童需要老藝人們一句句地唱,通過記憶把樂譜記下來。再通過一遍遍地朗誦,強化記憶。“孩子們的記憶力都很好,聽覺也很敏感。”阮老先生表示,一曲樂譜,孩子們很快就能倒背如流。
椰胡是十番音樂中最主要的樂器之一,也是最難學的。但在老藝人耐心指導下,孩子們掌握了椰胡的音準,并能夠配合樂隊進行演奏。
成為“明星樂團”
僅成立一年的盲校十番樂團,如今已經能順利地演奏十番音樂名曲《秦樓月》。此前,他們以錄音錄像方式,參加了省殘疾人藝術節的表演,并獲得不錯的名次。“這對孩子們來說,是很大的獎賞。”吳淑英說,但更讓她欣慰的是,學校里越來越多的孩子被十番音樂所吸引,主動申請加入。
“以前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學十番樂,他們覺得,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樂器,耽誤了玩的時間。”吳淑英說,但如今,一到樂團上課時間,教室門口就會被前來旁聽的學生圍得水泄不通,他們主動找到學校音樂老師,表達了加入樂團的愿望。有的同學,還私下向樂團同學請教十番音樂知識。“看到他們學習的熱情,我感到很欣慰。”吳淑英說。
現在,這支樂團正在進行十番音樂名曲《玉芙蓉》的分組練習,他們希望,待技藝熟練時有更大的舞臺讓他們展示。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