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辰區青光鎮青光村有一位古稀老人孫忠英,他喜好音樂,熱愛歌唱。音樂是他的精神食糧,音樂讓他的生活多姿多彩。在他的帶動下,村里的歌唱愛好者組成合唱隊,經常為村民演唱,圓了自己的音樂夢想。
來到北辰區青光村的小廣場,村民們自發組織的合唱隊正在排練歌曲,孫忠英在一旁彈著電子琴為大家伴奏,手指在黑白鍵盤上靈動地跳躍著,奏出美妙的旋律。讓人想不到的是孫忠英已經是一位古稀老人,而音樂,一直伴隨老人,是他一生的夢想。孫忠英說:“音樂可以說伴隨我這一生幾十年,我本身從這音樂當中也是受益匪淺,因為過去的老歌曲,他的歌詞都特別講究,歌詞都是振奮人心、鼓舞士氣,所以一邊唱著歌,一邊體會這歌詞,自己就是心理豁亮、高興,而且從歌曲里面吸收很多的營養吧,思想方面、精神方面的營養。”
孫忠英今年七十八歲,早在中學時代他就熱愛音樂,是學校里的文藝骨干,并很快被音樂老師相中,經常給他“吃小灶”,孫忠英說:“遇上好老師了,教我這套是專業的,這共鳴怎么掌握、靠前靠后,位置怎么體會,很抽象的,演唱里頭有很深的學問。”
一九六零年,孫忠英畢業于河北工學院的機電專業被分配到陜西寶雞,在國防科工委下屬的某涉密單位搞技術工作。孫忠英說:“艱苦奮斗、向上,不怕困難,不怕犧牲,那時候生活比較艱苦,但是人特別精神,個個精神抖擻,就是通過文藝的形式把艱苦奮斗的精神貫徹下去。”然而,長期的工作和業余文藝愛好兩頭忙,加上困難時期吃不飽飯,剛參加工作不到兩年的孫忠英就患上了肺結核,單位送他去療養院養病,孫忠英不愿離開自己心愛的崗位、心愛的專業。“那么好的條件不待著,我得回第一線,我不能在這兒虛度年華、無所作為不行,我一天呆不下去,大夫不允許‘你這不行最少還得四個月’,不待著。”遠在天津的家人知道后,趕緊要求把孫忠英接回家,因為肺結核有傳染性,孫忠英最終決定回到了北辰區青光村的老家養病。
一九六二年孫忠英回到農村,病養好以后,他不愿一直閑著做一個沒用的人,成為了一名農業社社員,音樂再次給了他精神的鼓舞,他說:“用音樂趕走不好的情緒,每一首歌曲都鼓舞人心,天天向上,精神百倍(團結就是力量)多有勁呢!(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多好啊鼓舞士氣,鼓舞自己的精神。”
孫忠英被分配到生產隊當會計,暫時放下音樂夢想,孫忠英并不感到遺憾,而是把熱愛音樂的那股子熱忱和韌勁運用到工作中,他說:“算盤不會打,不會打怎么辦?練!黑天白天練,練了四年,到后來我這個比人說的還快,我撥算盤,撥的比人嘴還快了,我還得一遍保證沒錯,錯不了!連小數點后幾位我都給你算清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村民們也越來越能夠接受和參與到歌唱中來。孫忠英重新拾起自己的音樂夢想,一開始是在花園里唱卡啦OK,一下子就成為了村民眼中的“民歌王子”。時間長了,村子里愛好唱歌的人們走到了一起,經常排練歌曲,孫忠英說:“就拿這玩兒,我們幾個老頭我們都隨便啊,一不演出、二不參賽,就為了自娛自樂,通過娛樂達到情緒天天快樂,身體健康。”孫忠英的合唱隊成員張俊華說:“孫大爺這彈琴彈得相當好,和弦打的相當好,他在我們這幾個人當中吧絕對是主力,特別積極。”
音樂,陪伴孫忠英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給了老人無窮的力量。有了音樂的陪伴,孫忠英的身體也更加硬朗、精神更加快活,孫忠英說:“彈琴還有一樣好處,從生理、從醫學角度來講,十指連心吶,大腦你不會癡呆啊,反應要靈活,反應要快啊,這個音符,你錯半拍都不行。這也是個鍛煉,我體格倒不是多好的體格,除了精神愉快,彈琴對我身體健康來說功不可沒。”不僅如此,孫忠英的音樂愛好還影響著下一代,她的一個女兒是北京小有名氣的瑜伽教練,小孫女更是鋼琴九級。古稀之年的孫忠英,唱歌、玩音樂已經是他晚年生活重要的內容,讓自己活得多姿多彩。“這些老的革命歌曲能鼓舞士氣,我們唱了以后呢,精神百倍,對于我們很有好處,既然是有好處的東西,我們就堅持下去,長期我們活到老我們唱到老。”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