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鋼琴家元杰走進新疆藝術學院開設免費公開課,在6天時間里,吸引了全疆各地的學生和老師來聽課。
這已是元杰第五次來疆了,自2010年元杰首次進疆舉行公開課至今,每場公開課都反響熱烈。年僅29歲的他在國際賽場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輝煌成績,現已是聯合國藝術大使。不久前,他剛剛在最頂級的國際賽事上——布索尼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是繼中國鋼琴家陳宏寬、沈文裕、吳牧野之后,第四位獲獎的中國鋼琴家。《美國洛杉磯時報》曾稱贊他:“他的完美的技術和樂感使他成為同一代鋼琴家中的佼佼者。”
9月9日,記者見到元杰時,發現這個年輕帥氣的小伙子看上去很安靜,有一雙女孩都會羨慕的纖長雙手,可當他開口說話時,就能感受到他的幽默和好口才。
一次音樂會讓他愛上彈琴
元杰是長春人,自6歲開始學琴,小時候隨父母搬到廣州生活,大學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我父母都在文工團,他們非常喜愛音樂,起初讓我學琴是父母覺得我很好動,就借錢買了鋼琴讓我學。”元杰說,小時候他并不愿意練琴,直到小學六年級時,跟著父母去聽廣州交響樂團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他一下子愛上了彈琴。
“練琴很辛苦,彈琴者都曉得"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老師知道,三天不練全世界都知道"的道理。”元杰說,所以現在不管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找琴練習。
音樂的靈感來源于生活
如今,元杰已在近30個國家、150多座城市舉行過個人獨奏和協奏曲音樂會。
在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深造時,元杰真正感受到了西方教學的不同,這種啟發式的教育培養了他對音樂的想象力,正是因為受過中西方文化的熏陶洗禮,元杰在教學時的模式非常生動,讓學生很容易理解。
“新疆學鋼琴的學生都非常努力,只是缺乏和優秀鋼琴家接觸的機會。”元杰坦言,“如今中國的琴童在想象力方面和國外的琴童來說是有差距的,比如這個音是弱的,是要讓孩子想象自己輕聲走路的樣子來彈出這個音,還是按教科書式強硬地給孩子灌輸?這是教鋼琴的老師必須思考的。”
在元杰看來,孩子學音樂的目的應該是從中感受到一種美好的感覺,怎樣用鋼琴表現悲傷或開心,而不是一味追求自己的手指能彈多快,不能千篇一律地去教所有的學生。“音樂的靈感其實來源于生活。提高琴技并不一定要在琴上一直練,而是應該走向戶外尋找靈感。”元杰說。
希望做一名傳承者
談起每一年要來新疆講課的原因,元杰說,第一次來新疆時,認識了新疆音樂家協會鋼琴學會會長圖木麗絲。“60年前,圖木麗絲老師剛回新疆,那時整個新疆只有兩臺鋼琴,新疆藝術學院剛剛組建,整個鋼琴系就一個老師,共招了5名學生,即使這樣,圖木麗絲老師就在這兩臺琴上開啟了鋼琴教育之旅。”
元杰說:“圖木麗絲老師講的故事讓我很難忘。如今新疆鋼琴琴童數量可以排進中國前十,老一輩的鋼琴家就這樣從5個學生奮斗到現在,太不容易了。我們這一代人非常幸運,有很多機會出國、學音樂,看到新疆老一輩藝術家身上有那么多讓我感動的人格魅力,這是我們這一代年輕鋼琴家需要學習的,希望我也能傳承下去。雖然我不是新疆人,但我熱愛這片土地,希望可以讓這里的鋼琴事業發展得更好。”
公開課、音樂會及聯合國藝術大使的推廣工作,是元杰目前做的主要工作,他表示,除了演出,自己更喜愛教學,希望把自己在國外學習的新理念傳遞給現在的老師和學生們。
“希望在我老的時候,再來新疆,會有新疆的琴童跑來告訴我說,他成為音樂家是因為受到我的影響,因為他的老師聽過我的課。”元杰笑著說。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