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娟,女,1951年5月9日出生在安徽省亳(bó)州市(原亳縣)。1972年畢業于亳州師范音樂教育專業。河南省音協會員、河南省合唱協會會員,退休于河南電力工業學校。
蔣老師自幼酷愛音樂,遠在六十年代初就經常被請到電臺錄音。小學上學時廣播喇叭經常傳出她優美動聽的童聲。《歌唱二小放牛郎》、《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手拿蝶兒敲起來》等等,是當地第一個登臺獨唱的童星。
由于她當時家庭出身成份不好,母親又早早去世,對她以后的升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障礙。可是她笑對人生,一心想當一名好老師,縱然生活是那樣的艱難。一直在忍受著常人不能忍受的最底層生活,仍然堅持學習,鉆研音樂知識的深度,從不放棄自己的愛好和追求的理想。
在一九六九年的冬天,也是下放農村的第二年,她發現農村女孩百分之八十以上不上學,大都不識字。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得,也不會寫,她的爺爺就幫她選了450個常用字,她主動擔起了農村里義務教員。鄰居四蘭主動騰出自己的磨坊做教師,磨盤做課桌,爺爺還捐出了心愛的馬燈(那時村里還沒有電),開始有七、八個人,后來發展到十幾人,每天下午放工吃完飯就開始學習,她每次總是第一個先到,不光教小姐妹認字,還教她們唱歌、跳舞,大家的學習興趣很高,由于積極刻苦,效果甚好,一般的人名都能認,名字也會寫了。一個冬天過去了,得到了大家的好評,因此村干部就推薦她去大隊當耕讀民辦教師,月補助生活費5元。學校在離家很遠的潭溝,因為有一個深深的大溝,所以叫潭溝小學。每次都要淌過沒膝蓋的溝水才能到學校。第一次到學校時,一看一個破房子。用四塊歪歪扭扭的木板放在土坯上做課桌,前兩排是一年級,第三排是二年級,第四排是四年級,沒有三年級,心里很不是滋味,這樣的學校給我在城里上學真是沒法比。不管條件怎樣,這就是教室了。每次都要上一個年級的課,布置好作業再上另一個年級的課,組織教學非常費勁。就這樣給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除了文化課外再教他們畫畫、唱歌,學習普通話,講故事等等。他們說這些課他們從來沒學過。孩子們的家長很滿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高起來。這時候有的人看當民辦老師每月有5元的補助就說了,蔣娟是地主家的子女,她怎么能教書呢。我們貧下中農的子女還閑著呢!不給她工分。就這樣,她又盡了一年的義務。這些人是怎么看待老師的,愚昧無知又自私至極。
71年暑假在公社開會,大家一聽她唱歌,這么好聽就推薦去師范學習音樂教育。她從不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從不過星期天,到食堂買飯要么早,要么晚,有時買個饃邊走邊啃,省出時間到琴房練琴。七三年春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分配到位崗中學任音樂老師,自己感覺成為真正的音樂教師了,可是一直沒指標,每周由于沒工資,學生每周回家背饃上學,她卻回家背饃教課,越是艱苦,時間對于她越珍貴,每天除了上課,分分秒秒不浪費,不停的學習,她說:“我的教師夢就要實現了,好好練功”。理想的動力使她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就這樣一直堅持了一年多,到七四年暑假又有新政策了,知識青年一律回原單位參加農業學大寨超綱要,就這樣背饃教課的日子也沒有了,只有又回到劉營,當時生產隊長說:“回來的正好,咱這正缺一名耕讀老師”。她又重新為民辦耕讀教師,心里很難過。雖然背饃教書一年多很艱苦,可是每天都有時間彈琴,練歌,總有著好盼頭,心情是積極的,這下又要從頭再來,在幾乎絕絕望的時候,理想的力量又開始了新的計劃,壓不垮,難不倒,做最臟最累的活,打棉花藥,掏茅缸的糞,上午、中午上課,下午掏糞,一天三晌不停的干活……就這樣,從67年到75年間從不放過一次藝術類招生的機會,不停的參加各種不同藝術類的考試,每次考試成績屬名列前茅,可總是因為政審不過關被淘汰,最慘是75年的高考復試。
那是七五年的暑假,她突然接到復試通知,別提多高興了,可是復試要到離家三百多里路的阜陽,這還真是難為她了,一沒錢二沒糧票,饃饃一天就長毛了,怎么辦,急中生智想出來個好辦法,帶玉米粒子,爆米花就不會壞了,餓就抓一把,渴了就到附近的旅社里搞點水喝,晚上就在做函授的女生宿舍湊合,早晨搶在打掃衛生前邊還可以撿到饃饃頭偷偷的拿出來吃。考試成績仍然出色,每天就等啊,盼啊。十幾天一點消息都沒有,因此還病了一場,真是度日如年呵……最后一個內部的老師把她招一旁說:“你回去吧,你政審不過關”。她聽后,心都碎了,無聲的吶喊著,天哪,為什么,為什么呀,當時她已經餓了兩天了,一分錢一兩糧票也沒有,怎么辦,怎么辦,還要活,還得回家。就這樣在街上看到一輛回亳州的空貨車,就給司機師傅請求方便,司機看她落魄成這樣的一個學生就答應了。就這樣頂著狂風,冒著小雨夾著極其悲痛的心情,在卡車上,雨和淚交加著打濕了頭發和衣服。
回家后又病了一場,從小就失去母親的蔣老師又堅強的挺了過來,幾天后調整好情緒自我安慰道,又經歷了一次人生的考驗,絕不會放棄!
七六年來到河南商丘,在市文工團擔任獨唱演員。但是當教師的 愿望一直在心內燃燒著,恢復高考了,蔣老師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轉成一名正式教師,并在河大進修了本科,以后她開始瘋一樣的工作,在市教育局舉辦的《春芽之聲》大合唱比賽中,連續三年榮獲第一名,八二年獲中國少報《創追杯》獎,《快樂的小隊活動獎》輔導員雜技的《向陽花》獎,多次被評為市級優秀輔導員,八五年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師,優秀輔導員,并代表河南省出席了全國少兒教育成果研討會。
八六年的春天調到鄭州,河南省電力工業學校團委,她又開始是瘋一樣工作,由于太投入,在八七年的元旦聯歡會的籌備和排練時,一下就累的吐血住院了。這一下就吐了三年血,雖然骨瘦如柴,從沒耽誤工作,訓練學生,參加各種比賽,在市、省及全國不同層次的比賽中多次名列前茅,又有三次在市級的大合唱比賽中榮獲第一名,代表河南省電力去武漢參加華中網局文藝匯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又代表華中去北京參加全國電力文藝匯演,94年趙翠萍同學的獨舞《雀之靈》榮獲全國一等獎,集體舞《就戀這把土》三等獎,從86年到2000年,連續舉辦15屆元旦聯歡會,八屆校園歌手大賽,八屆合唱比賽。97年舉辦了《獻給教師節的歌》個人獨唱音樂會。從88年到99年連續十幾年任電業局文藝隊長,帶著各單位的文藝骨干走遍了各大電廠、供電局。每年都要巡回慰問演出得到基層的一致好評。
她心地善良,熱心助人。2000年時為家鄉農村孩子藝術類高考,投資十萬,買鋼琴和電鋼琴,為了使他們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學校費勁心思,先后送了二十幾位藝術類大學生。還有一位殘疾的男孩叫阿明,18歲的身高個子只有五歲的小孩高,文化課只相當于小學一、二年級,就是喜歡唱歌,他媽給他請過四位音樂老師都被拒絕了,他媽抹著淚苦苦哀求,蔣老師心軟就收下了。他家是離城50多里路的農村,又特別窮,收下他還的管吃,管住,管教課全免。二年后考上了深圳殘疾人藝術團,他媽感激的說:“想不到阿明能生活自理,這太感謝蔣老師了,一輩子也不能忘了這大恩大德”。
2000年到2006年被亳州市教育電視臺應聘為《小記者大舞臺》欄目的藝術總監,另外還在少兒合唱團任教學和指揮。在2005年,全國十佳優秀小記者評選中欄目組送了兩名小記者,一個叫張政,一個叫李銘威到北京參加頒獎會。
蔣老師淡泊名利,與世抗衡,不管上多少課,加多少班,從不收費,低調做人,事事從嚴要求自己,蔣老師在創作方面也寫了很多作品,因多年是搞少兒教育,為兒童寫的東西多些。如:二部合唱《飛翔吧,少年》、《疊紙船》。童謠《亳州有個豐水源》獲得豐水源征歌大賽一等獎,特為留守兒童而創作的《留守兒童的期盼》,音樂小劇《我要上學》是為農村失學兒童寫的,知識性小品《繞口令》,相聲《說成語》《招聘》《傻子的故事》山東快書《小女婿》五中校歌等等。
她多次為幾個合唱團上聲樂課得到好評,她講課親切、和藹、有激情、感召力強,發音吐字認認真真,一點一滴精雕細刻,再不會唱歌的人聽了她的課也會很受益。有人說:“聽了蔣老師的課我又多活好幾年” 。真的由于她講課總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所以大家聽的懂,學的快,都很受益。
目前,蔣老師正在研究用氣息調整五臟,歌唱和養生的配合,節奏、呼吸、運氣的關系。讓大家在愉快的歌聲中得到健康。用她四十多年的教學總結了聲樂教學經典絕句,三字經,四字言,易學易記,易理解。今天把它附在這后面,讓更多的人學會用氣息歌唱、養生。讓更多的人健康!快樂!長壽!!(焦一波)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