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弓
斷弓也稱之為“保持音”,它的符號是“-”,寫在音符的上方。 斷弓,顧名思義也是使音符斷開的一種運弓技巧,是頓弓的姐妹弓法,常與頓弓合起來使用。 斷弓與頓弓的相同之處是:不論是分弓還是連弓,音與音之間都要斷開。 它們的不同之處是: 1、斷弓的發(fā)音比頓弓略長。 2、斷弓要求發(fā)音時力度保持一致,不要帶有彈性。而頓弓則要求發(fā)音短促,富有彈性。 3、在演奏法上,斷弓要求右手手指始終保持對弓子的力量,不可松開。它的停頓是靠弓子停止運動來實現(xiàn)的,其中沒有弓毛對弦壓力緊松的變化。因此發(fā)音是頭尾平行的線段狀。而頓弓的發(fā)音則是富有彈性的點狀。 斷弓和頓弓一樣,也有分?jǐn)喙?即一弓演奏一個斷弓音)和連斷弓(即一弓演奏多個斷弓音)之分。演奏連斷弓時,要注意弓毛始終貼住琴弦,在連弓狀態(tài)下靠弓子均勻的停頓來完成音符之間的間隔。
頓弓
頓弓是二胡常用的弓法之一,它的符號是“▼”,寫在音符的上方(它與跳弓“▽”是兩種不同的弓法技巧)。頓弓的“頓”是停頓的意思,它是使音符之間有所停頓的一種弓法。頓弓是依靠手指敏捷的動作,使弓毛在弦上一緊一松地交替進(jìn)行,同時配合弓子的拉推運動,以發(fā)出短促的、富有彈性的聲音來。它的實際發(fā)音只占音符的一半時值,另一半時值休止。 演奏外弦頓弓時,右手如同擰螺絲刀的動作,輕微敏捷地向左(擰松螺絲的方向)轉(zhuǎn)一下,這樣拇指就會對弓桿施加一個力,同時中指也要向外頂一下弓桿,使弓毛貼住外弦,配合弓子短促的拉推運動,以發(fā)出聲音。當(dāng)聲音發(fā)出的瞬間,弓子要立即停止運動,右手復(fù)原放松,使弓毛浮在弦上(不離開弦),聲音而止,由此完成一個外弦的頓弓動作。演奏內(nèi)弦頓弓時,以右手中指和無名指向內(nèi)有彈性地“勾”一下弓毛,使它貼住內(nèi)弦,同時配合弓子短處的推拉運動,以發(fā)出聲音。在聲音發(fā)出的瞬間,弓子立即停住,中指和無名指放松,使弓毛浮在弦上,聲音而止,由此完成一個內(nèi)弦的頓弓動作。在頓弓換弦時,弓子要始終保持平直運行,完全依靠手指敏捷的動作來改變弓毛的貼弦方向,而不應(yīng)該用弓子前后晃動,或上下點弓頭的方法來幫助換弦。 在演奏頓弓時要注意: 1、手腕要放正,不可偏于內(nèi)屈或偏于外伸。 2、右臂要保持自然松弛,不可緊張僵硬。 3、弓子只可左右運動,不能有類似擊打的上下動作,以避免打琴筒發(fā)出雜音。
頓弓包括“分頓弓”和“連頓弓”兩種。
分頓弓,就是一弓演奏一個頓音,一般都用中弓部位來演奏。
連頓弓,就是一弓演奏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頓音,多則可奏二三十個頓音。 中速的連頓弓在演奏方法上與分頓弓大同小異,所不同的只是在完成一個頓音動作后,連頓弓要以相同的弓向來演奏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頓音?焖俚倪B頓弓也稱“飛弓”,在演奏方法上與中速的連頓弓有所不同,它是依靠右臂在非常緊張的狀態(tài)下來奏出頓音的。將快速連頓弓的動作分解一下,也可以理解為近似顫弓加拉弓(用推弓的情況很少)的結(jié)合。在演奏快速連頓弓時,全右臂都要處于較為緊張的狀態(tài),一面顫弓一面往外拉(或往里推)來奏出連續(xù)的快速頓弓。其關(guān)鍵在于顫弓要勻,拉弓(或推弓)要穩(wěn),兩者在速度比例上要恰當(dāng),左手的按指動作還要與之默契地配合。
在演奏連頓弓時,有兩點需要特別的注意:
1、合理分配弓段,使每個頓音都能擁有一份長度相等的有效弓段,要避免前面的頓音用弓過多,而后面的頓音弓子不夠用。
2、如果一弓內(nèi)頓音較多,一定要在前一弓將弓子推(或拉)到弓根(或弓尖)部位,以爭取獲得盡可能多的有效弓段。 二胡學(xué)習(xí)者在頓弓方面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點: 1、演奏頓弓時弓子向上翹起,給頓弓增加了“喀嚓、喀嚓”的雜音。 2、發(fā)音后右手沒有放松,致使弓毛壓迫琴弦,制止了余音,這樣演奏的頓弓缺乏彈性。 3、發(fā)音過長,使頓弓與保持音相混淆。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dá)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dāng)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