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群眾歌詠”升級為“合唱藝術”—第六屆海峽兩岸合唱節觀察
錄入時間:2013/7/9 11:45: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群眾歌詠也“專業”
今年恰逢中國合唱一百年,站在海峽兩岸合唱節的平臺上,亦發現合唱高速良性發展的原動力正是來自于綜合國力的增強,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不同領域文化的形成與提升,使得熱愛和參與合唱活動的人群日益龐大,各類專業或業余的合唱組織發展迅猛。
此次參加合唱節比賽的武漢市老干部合唱團、湖南知青藝術團合唱團、福建省愛閩合唱團、福州激情廣場合唱團等都是大陸近年來非常知名的群眾性合唱團體。成立于1985年的武漢市老干部合唱團,現有團員80多人。團長黃小瑞表示,“建團28年來我們一直堅持排練,從未間斷,還經常深入到農村、廠礦、學校、社區為群眾演出,做出了品牌。 ”湖南知青藝術團合唱團此次是第三次參加海峽兩岸合唱節,曾分別獲得第三屆銀獎、第五屆金獎的好成績,他們的足跡更是遍及全國,還曾多次應邀出國演出,尤其善于詮釋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歌曲,一首家鄉味道十足的《洞庭漁歌》令臺灣本地不少觀眾以及合唱節評委嘆服。臺灣藝術大學音樂學系教授蔡永文贊嘆道:“味道太正宗了!鄉愁都勾了出來,非他團能演繹! ”人數最多的福州激情廣場合唱團可謂是地方文化建設的一張名片,這是一個擁有萬人的群眾性合唱平臺,他們中的骨干組成的福州激情廣場合唱團獲得了本屆合唱節群眾票選出的特別大獎——最具人氣獎。而這些群眾性合唱團體其實也已向“專業”性上靠攏,“群眾歌詠”正在努力向“合唱藝術”轉型升級。
合唱的確有著極佳的社會意義。我國已經躋身世界合唱大國行列。不過,評委們也坦言“合唱大國”和“合唱強國”并不能畫上等號,這中間的鴻溝,也是合唱能否成為文明國度“軟實力”的關鍵所在。這種可以全民廣泛參與而又成本相對低廉的藝術與娛樂形式,還需要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中國文化報/張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