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3月28日晚正式拉開戰幕。今年大賽的最大變化是團體賽取消了綜合素質考核。而正是這項比賽規則的變化,在觀眾中引起廣泛熱議。
備受關注的央視青歌賽——第十四屆“藍色經典·天之藍”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3月28日晚正式拉開戰幕,美聲、民族、流行、原生態、合唱五大類別比賽將經過半決賽、團體決賽和個人單項決賽等賽程,最終產生各項大獎。從日前組委會給出的比賽章程看,今年大賽變化最大的是團體賽取消了綜合素質考核,取而代之的是“藝術素質考核”、“表演素質考核”和“音樂素質考核”三項專業考試,這意味著,往年比賽中最奪人眼球的文化考試悄然退出青歌賽的舞臺,而一向在青歌賽中語出驚人的評委余秋雨也下崗了。而正是這項比賽規則的變化,在觀眾中引起廣泛熱議。有觀眾甚至表示,青歌賽如果少了文化考試這項,少了可以被看熱鬧的余秋雨,那青歌賽可以不看了。
觀眾爭議:
取消文化考試該不該
青歌賽1984年始辦,1998年加進了綜合素質考核,成為一大看點,也引發爭議。有人認為,檢驗歌手的實力和水平,主要是看其唱功,文化考試喧賓奪主。但也有人認為,優秀的歌手就該具備優秀的文化素養,文化考試很有必要。也許是考慮到長期以來存在的爭議,央視今年對青歌賽賽制進行了調整,在團體賽中取消文化考試。沒想到,觀眾對此卻意見很大。有觀眾表示:“在‘快男’、‘超女’等娛樂選秀節目的圍攻下,央視青歌賽的文化考試幾乎成為挽救其收視率的唯一利器。如果輕易取消這一環節,恐怕節目的娛樂性將大打折扣。”還有觀眾稱,往屆青歌賽,大家都喜歡看余秋雨的點評,而他也從不讓人失望,往往語出驚人,引起不小爭議。“這比光看選手唱歌要帶勁得多,這也是大家多年來一直關注青歌賽的一個重要因素。今年青歌賽,央視顯然非常重視。但如果因為往屆文化考試引發了爭議就干脆取消,那我認為是因噎廢食,不可取。”
當然,也有部分觀眾贊成取消文化考試,他們認為,由于出題者的知識結構和視野所限,許多考題讓那些此前根本沒有走出過家鄉、甚至沒有接受過基礎教育的原生態民族選手實在難于應付。作為一項歌唱比賽,這部分內容已經喧賓奪主,像是一個噱頭。
央視回應:
單項賽中也許有“文化戲”
“藝術素質考核”、“表演素質考核”和“音樂素質考核”三項專業考試,替代了之前青歌賽上設立的涉及天文、地理、歷史、文學、時事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素質考核。此變革引起廣泛爭議后,央視導演秦新民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青歌賽目前取消文化考試的只是團體賽。單項賽是否取消文化考試還在考慮中,確定消息將于4月10日正式對外公布。”不過,秦新民也表示:“今年青歌賽的改革力度雖然很大,但也要考慮到觀眾的收視習慣,所以單項賽的改革我們還是會研究一下。”
相關鏈接——
美聲選手唱中國歌曲的多了
第十四屆“藍色經典·天之藍”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于3月28日至29日進行了美聲唱法半決賽,現已順利結束。最終30名選手從參加半決賽的96名選手中脫穎而出,進入最后決賽。
回顧兩天來的比賽,美聲選手有不少嘗試演唱中國歌曲。當然,經典的歌劇詠嘆調依舊是大多數選手的首選。“選手們在選歌上過于偏重‘洋歌’,首先是因為著名歌劇的詠嘆調都是十分經典的作品,發揮得好容易拿高分,當然也是因為許多音樂院校的學生在校期間就一直專攻外國歌曲,演唱中文歌的功力自然會差一些。”評委戴玉強說。同樣,評委廖昌永也認為,折射出選手崇“洋”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目前中國美聲作品創作“佳曲”匱乏。
余秋雨的“青歌話題”
2004年“太嘮叨”
事件回放:第一次參加青歌賽的余秋雨,被歌手侯旭含蓄地批評道:“余老師其實就是評語長了點兒,看上去有點兒嘮叨,但他的學識和才氣無人能及……”網友們甚至不耐煩地說:“我們是來聽歌的,又不是來聽你(余秋雨)嘮叨的。”
2006年“四大發明”
事件回放:選手選出了正確答案,余秋雨則繼續講解了一通,比如“中國的發明很多,因為這幾大發明傳到了歐洲才稱‘四大發明’”。當時不少觀眾還認為余秋雨的點評“喧賓奪主”,還有人說“別把觀眾當小學生”。
2008年 爭議四起
事件回放:在青歌賽開始不久時,網友們捅出余秋雨將孔子生活的時期春秋后期,說成了戰國后期。對此余秋雨表示是口誤,“那道題我一直都是說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誰知道嘴巴里邊突然冒出了一個戰國后期。”但他表示僅此一處,不是報道中說的“口誤連連”。
屏蔽點評
事件回放: 3月25日晚,余秋雨在青歌賽上點評關于“火燒圓明園”的問題時,直播畫面突然被切換,再回來時余秋雨剛好結束點評,網友們紛紛議論,說是央視有意屏蔽,余秋雨說這個很正常:“剪一剪太正常,就像出版社有時候需要刪掉我的幾句文句一樣,我也會經常刪我學生的博士論文。”
事件回放:有觀眾反映,說余秋雨“近來點評越來越少”,并進一步被報道成“軟罷工”,說他是故意消極對抗網友對他的議論。對此余秋雨也正面回應說:沒有的事。“說我軟性罷工,是他們太不了解余秋雨。我20年前連高校校長都辭了,我哪會軟性,我要來就來硬的。他們太不了解一個男子漢了!”
專家說法:
人文修養是歌手的“基本功”
往屆青歌賽因為綜合素質考核引發了許多非議。今年,團體賽的綜合素質考核取消了,爭議卻沒有消失。歌手大賽究竟需不需要考文化?筆者走訪了部分業內人士。
需要考人文修養嗎?當然!
“取消了綜合素質考核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對選手人文內涵和藝術修養的考驗,更重要的是文化素養的提醒功能也將消失殆盡。”歷任多屆青歌賽評委的著名樂評人金兆鈞如是說。在他看來,人文修養是一位歌手從業的基本功,用表演素質考核取代文化考試,雖然考查了音樂素養,卻無法均衡地展示歌手的全才,恐怕并非萬全之策。而詞作家宋小明認為,雖然綜合素質考核只占總分中的一分,但其衡量的是選手的綜合素質、文化修養和人文內涵。如果一個歌手連基本的文化修養都不具備,談何在音樂中融入中國文化。
如何讓文化題公平?很難!
據圈中人士介紹,看起來綜合素質考核只占比賽得分中的1分,然而由于許多選手的演唱分數十分接近,這1分也幾乎具有了掌握“生殺大權”的作用。綜合素質考核如何能夠公平,是眾所關心的焦點所在。
曾任綜合素質考核評委的指揮家滕矢初承認,測試題范圍雖廣但難度不均,所以往往造成了很多“不公平”。比如往屆比賽中曾出現北大學生抽到的是成語“黃粱美夢”的簡單選擇題,少數民族農民選手卻需要回答有關《長征組歌》、南美洲國家等較偏的問題。不同背景的選手知識構成差別很大,抽到難度不同的題目顯得不太公平。由于綜合素質考題的難易程度不一、知識范圍大相徑庭,而這1分對于成績僅在五六分區間內波動的選手來說卻影響巨大,因此該環節具有相當大的偶然性,許多選手把這一環節當作碰運氣,靠“蒙”來答題的選手比比皆是,這已經背離了出題的初衷,失去了公平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