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音樂的特點及分類
錄入時間:2012/2/27 16:55: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弦詩樂以潮州民間絲弦、彈撥樂器演奏古詩譜而得名,是最具群眾性的演奏形式。樂器組合可大可小,大者有成十件以上樂器的合奏,小者有三、五件樂器的小組奏。潮州弦詩樂最早是以竹弦、洞簫、月弦三件樂器演奏的絲竹細樂逐步取代古老的古琴,近三百年來改用發聲尖高的二弦為領奏樂器。其它拉弦樂器有椰弦、竹弦、二胡(提胡)、大胡弦;彈弦樂器有大三弦、月琴、秦琴、皮琴、葫蘆琴、揚琴,吹管樂器有小橫笛、大橫笛、洞簫、小嗩吶、大嗩吶;打擊樂器有小鼓、中木魚、小木魚、木板等。其中小橫笛、大橫苗、小嗩吶、大嗩吶亦分別可作主奏樂器,而三弦、琵琶、箏是室內細樂常用的組合形式,亦可分別用于獨奏。
弦詩樂一般以板擊節。板式節奏靈活多變,傳統演奏習慣是由慢到快、層層推進,采用曲速三變的變奏手法,即從頭板開始,接二板、拷拍、三板直至高潮急煞告終。同時在板式變化的基礎上還運用約定俗成的單催、雙催、雙疊催以及其它變體的催奏形式,把樂曲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引人入勝的是往往通過旋律音高的微妙變異,使宮調產生"似轉非轉"的藝術效果,賦予樂曲以特殊的韻味和情趣。
潮州弦詩根據不同的應用場合和演奏風格,分為"儒家樂"、"棚頂樂"兩種。"儒家樂"的演奏者,-種是由上層社會資助豢養的樂隊,另一種則是自發性的群眾自由集社組織,演奏風格纖細、雅致,重神韻,除自娛外,多用于民間婚、喪、喜、慶等場合。 "棚頂樂"則主要用于戲曲舞臺,為喧染劇情服務,亦獨立演奏,其風格簡樸、粗獷。目前民間流傳的弦詩樂,多為"儒家樂"的風格特點。
傳統潮州弦詩用古老的二四譜演奏,其演奏特點可根據二四譜的各種調式;輕三六、重三六、輕三重六、反線、活五來進行轉換和變奏,達到旋律色彩的不斷變化和發展。輕三六調式特點旋律多輕快明朗;重三六調式則深沉含蓄;反線與輕三六同,但旋律高四度;活五調式最富有待點,善于表達哀怨或悲憤的情緒。將一首樂曲用不同調式色彩轉換變奏時,一般規律為:輕三六樂曲可以轉為重三六、輕三重六、反線;重三六樂曲可轉為輕三六、輕三重六、反線、活五;活五樂曲可轉為重三六、輕三六。
潮州弦詩在演奏上的另一個特點是"曲速三變"。即每一首弦詩套曲基本上都用頭板、拷拍、三板的形式作為其結構或旋律變奏的相對固定的程式。樂曲引子多為散板;頭板(或稱二板慢)為4/4節拍,是樂曲主體部分,演奏時一般不反復或反復時變化很少;拷拍為1/4節拍,是慢板旋律在節奏、節拍上的變奏,主要特點是多用后半拍,形成垛句式的旋律特點;三板為1/4(或2/4)節拍,亦是慢板旋律在節拍、節奏上的變奏,其特點是用多種"催"的手法把旅律反復變奏多次,速度逐漸加快,在高潮中結素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