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分析
本首練習的裝飾音仍以前倚音、后倚音和顫音的形式組成,較之前面幾首稍復雜一些,第二小節出現的倚音為前倚音,第五小節的倚音為后倚音。第二小節的第一個音后面出現了兩個附點,這個音叫雙附點音。大家知道附點的作用是增加時值,第一個附點表示延長前面基本音符時值的一半,第二個附點表示再延長第一個附點時值的一半。弄清雙附點的時值概念,對把握好節奏是非常必要的。
二、重點難點
本首練習曲的裝飾音種類較多,結構及組成形式也多種多樣,為節奏的把握增加了難度,所以要特別注意曲中可能出現的節奏混亂的情況。
三、練習提示
第二小節出現的三個倚音雖然在音樂上是裝飾第二小節第一個音降E的,但彈奏這三個音時用的都是前一小節第三拍最后余下的一點時值。其奏法可視手指能力采用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將三個音用半拍均勻彈奏,第二種方法中的三個音只占四分之一拍,較難彈。在第二小節的雙附點音符后面有一個雙符尾的十六分音符,這種情況也出現在第三、五小節和第二、四行中,很多學生不能彈準這個音符的時值,且往往節奏錯了自己還不知道。
首先應清楚地認識到這個音只有四分之一拍,均出現在每拍的最后,彈奏中左手的三拍音要非常平穩,以使這個十六分音符把握準自己的位置。若以上辦法仍不能使節奏準確,便只有通過數小拍方法,即每拍按十六分音符的速度數出一二三四,數到四時同時彈出這個十六分音符。
第三行的兩個顫音參照第74首的提示進行練習。
第三行第六小節中的四個音一組的裝飾音和第九小節的三個音一組的裝飾音,可按如下組合方式進行練習:
第四行的一大串半音階要安排好指法,可一并用3指彈黑鍵,聲音要delicatamente(精致纖細),可作一個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的變化,最后在最高處逐漸消失。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