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音樂的特點及分類
錄入時間:2012/2/27 16:55: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潮州大鑼鼓"植根于潮州,其形成可以追溯至唐宋年代,后廣泛流傳于粵東、閩南和東南亞各地,有著"中華民族民間音樂瑰寶"的美譽。大鑼鼓是以打擊樂為主并配以管弦樂的一種合奏形式,以嗩吶為旋律主奏樂器的也稱"嗩吶大鑼鼓"。大鑼鼓在潮州音樂中最為普及,流傳面最廣。大鑼鼓除大鼓外,鑼器較有特色的有欽仔、深波、斗鑼;其次有蘇鑼(形制比馬鑼大)、亢鑼、月鑼、大鈸、小鈸等。由于鑼器各具音樂特點,且各有固定音高,演奏豐滿協調,并具有簡單的和聲效果。與管弦樂合奏時,剛柔相濟,動靜相宜。大鑼鼓傳統形式分"長行套"與"牌子套"。"長行套"常用于節日喜慶、盛會、游行等大場面;"牌子套"多脫胎于"正字戲"的曲牌鑼鼓,原主要用于表現戲劇故事情節,由若干牌子聯綴成套。統曲目共有十八套之多,其中分文、武套。文套。文套文靜溫柔,長于表現悲歡離合,男女之情,如《拋網捕魚》、《擲釵》等;武套則氣魄雄偉、豪放磅礴,適于表現古戰場的格斗場面,如《關公過五關》、《薛剛祭墳》等。
為豐富演奏曲目,各鑼鼓館爭相聘請正字戲班的樂師傳授音樂,于是吸收了戲曲樂隊中使用的一些樂器,增添了小嗩吶、蘇鑼、深波和一些常用弦樂器等,逐漸形成了現在這樣"吹、打、拉、彈"俱備的綜合性吹打樂隊。吹管樂器有大嗩吶、小嗩吶、大笛(橫笛)、小笛(俗稱簫仔)、簫等;打擊樂器有的鼓、蘇鼓、中鼓、大鼓、蘇鑼、深波、斗鑼、欽子、亢鑼、月鑼、大鈸、小鈸,銅鐘,云鑼等;拉弦樂器有頭弦、二弦、椰胡、二胡、胡弦等;彈弦樂器有小三弦、大三弦、琵琶、月琴、揚琴等。
笛套古樂
笛套古樂流行于潮陽棉城。南宋末年,宋室宮廷樂宦吳丙(字汝光,原籍江西)隨師抵潮,宋亡后,吳丙定居潮陽棉城,宮廷音樂的種子也因此播落于潮陽大地,經過歷代樂工們的充實和發展,形成了潮陽笛套音樂古樸典雅的風采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就其表現形式而言,潮陽笛套音樂的品類,可分為笛套音樂和笛套鑼鼓。笛套音樂包括笛套古樂(即傳統的笛套音樂)和經融合、演變而成的笛套音樂。笛套古樂從曲式結構到旋律進行,都保留了古代宮廷音樂韻味。其風格特點古樸、莊重、典雅、幽逸、清麗、悠揚,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傳統色彩。笛套鑼鼓包括笛套小鑼鼓、笛套大鑼鼓和笛套蘇鑼鼓,笛套小鑼鼓是指笛套音樂配上小巧玲瓏的鑼鼓點,笛套大鑼鼓是指笛套音樂配上大鼓、斗鑼、大鈸等音量恢宏的大型打擊樂,笛套蘇鑼鼓則是指笛套音樂配上蘇鑼鼓。
就其共性而言,潮陽笛套音樂是屬于套曲式的音樂品種。它以笛、管、笙、簫為主要樂器,用大橫笛領奏。風格古樸、幽雅,具有宮廷音樂風味。相傳宋末或明、清時,由中原傳入。每個套曲由若干樂曲聯綴而成,如《四大景》由散板、引子、序曲(頭板慢8/4拍子)、一景"柳搖金"(頭板、二板至三板)、二景"金毛獅"(頭板、二板至三板)、三景"鬧元宵"(頭板、二板至三板)、四景"柳青娘"(頭板、二至三板)組成。速度由慢至快,每段也分慢、中、快,章節段落分明,近似唐、宋大曲"散序"、"拍序"、"曲破"的形式。就其個性而言,潮陽笛套音樂從大笛吹奏的方法到奏出的音色有別于其他地方,構成潮陽笛套音樂地方特色的一個重要因素--"潮陽味"。在吹奏方法上,潮陽笛套音樂是傳統的(宮廷式)"龍頭鳳尾指",領奏樂器的大笛(橫笛)是28節大鑼鼓笛。
由于歷史和經濟原因,潮州音樂已出現逐漸衰落的狀態。歷史資料散佚,藝術人才老化等等,無不制約著潮州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因此,有關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大保護的力度。
弦詩樂
潮州弦詩樂是民間絲竹樂!跋以姌贰痹赋敝莨艠吩娮V的演奏,現在已經逐漸成為潮州民間絲弦、吹管、彈撥等樂器獨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總稱,因學弦詩樂的人要先從讀弦詩(指 樂譜)開始,韻味猶如在念詩,故此叫“弦詩樂”,是潮州音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潮州音樂中流行最廣泛的一個樂隊組合,流行地域主要是廣東省東南的粵東地區諸縣,但在閩南龍巖、龍溪地區,廣東客家五華、大埔、興寧等地,南部陸豐、海豐諸縣以及海外東南亞泰國、越南、馬來亞等地均有流傳,有著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