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意大利指揮家,大提琴演奏家。
九歲入帕爾馬音樂院學大提琴和作曲,1886年成為里約熱內盧歌劇院的大提琴演奏者,代理指揮演出了《阿伊達》博得好評,從此就任正式指揮。同年返回意大利,在特里諾和米蘭以指揮歌劇新作和瓦格納的歌劇而著名。他是從瓦格納浪漫主義指揮學派向強調客觀性的現實主義指揮學派過渡的奠基人。他竭力主張總譜是指揮家唯一的遵循原則,應最大限度地忠實于原譜,最大限度地表現原譜。他的指揮特點以感情浩瀚、壯闊及風格多樣而著稱。他善于把作者的意圖絲絲入扣地傳達給聽眾,他的座右銘是:“我不要聽那些音符,問題在于音樂的意義,在于音響的靈魂。”另外,作為一名大提琴演奏家,他對自己的演奏要求嚴格,力求表現得盡善盡美,其風格簡潔明快,富于歌唱性,有鮮明的個性與活力。他擅長記憶樂譜,有“過目不忘”的本領。
2.布魯諾·瓦爾特(Bruno Walter)(1876.9.15-1962.2.17)
德國美籍指揮家、鋼琴家、作曲家。
瓦爾特的藝術有三點似乎尤為突出,即穩重的儀態、自由速度與和聲效果。他反對指揮夸張的體態活動和指揮動作。他指揮時好像不是依靠雙手的動作,而是通過眼神和面部表情來協調整個樂隊。他很重視樂隊隊員的情緒,并善于發現他們每個人的表演才能,從而充分調動每個演奏員的積極性。瓦爾特不僅堅持不懈地追求理想的音響,而且他有辦法使樂隊奏出他所追求的理想音響。他不是一位獨裁者,而是一位教師,他強調完美的表演是樂隊和指揮共同的成果。在指揮要求的所有要點得以保證的基礎上,他留給樂隊成員以自由發揮的空間,他不是通過強加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是采用啟發、引導、培育的方式使完美的聲音從樂隊成員內心自然流淌出來。他反對不加排練就匆匆上場。他堅持即興發揮必須建立在扎實的排練基礎之上。
3.列奧波爾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y)
美籍英國指揮家。生于倫敦。父為波蘭人,母為愛爾蘭人。學于牛津大學女王學院及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后又去巴黎及慕尼黑深造。1905年去美國,曾在教堂任管風琴手兼合唱指揮。1908年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任音樂指導。1912年,應聘為費城交響樂團任音樂指揮,將該團訓練成為以音響絢爛華麗、效果豐富多彩而著稱的樂隊。組織過全美青年交響樂團、紐約市交響樂團和美國交響樂團。他從1917年開始錄制唱片,1929年開始作廣播演出,后來又在電影里演出,并作有巴赫、德彪西等作品的樂隊改編曲。1940年擔任迪斯尼的《幻想曲》(Fantasia)音樂指揮及演員,該片將音樂和動畫結合在一起。
4.威爾海爾姆·富爾特溫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
德國指揮家。起初在朱里赫與斯特拉斯堡任指揮,后歷經柳伯克、曼海姆等地,1920年應聘為柏林愛樂樂團指揮。富爾特文格勒的指揮特點是:一登上指揮臺,就處于一種忘我狀態,時而吟唱,時而面目動情,時而踏足,時而閉上雙眼……奇怪的是,樂隊成員會情不自禁地與他一同作出反映。他的指揮富有催眠術般的魔力,聽他指揮演出時,聽眾好像看不到樂隊,而會全神貫注到令人迷醉的音樂中。在指揮旋律時,他不贊成有棱有角地拍擊,認為那樣會破壞旋律的流暢性。在他的指揮中始終保留著瓦格納浪漫主義指揮學派的主觀因素,因此他屬于典型的浪漫主義學派指揮家。他指揮的曲目廣泛,氣勢雄厚,是德國優秀指揮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5.尤金·奧曼蒂(Eugene Ormandy)
美籍匈牙利指揮家,小提琴家。五歲時便以小提琴神童進入布達佩斯國立音樂學院,十七歲就成了國立音樂學院的教授。1920年拿起指揮棒,開始專攻指揮。1928年入美國籍,此后陸續指揮了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及費城通俗管弦樂團的一系列音樂會獲得成功。1931年成功地指揮了費城音樂劇院的演出后,當即被聘請為明利亞波利斯交響樂團常任指揮達五年之久。自1936年起,任費城交響樂團音樂指導及第四代指揮。此后在該團度過了四十多年的指揮生涯,并與該團錄制了四百余張唱片。他尊重古典傳統,主張堅實渾厚而又細膩的演奏風格,使費城交響樂團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不僅以擅長背譜指揮而聞名,而且有驚人的閱讀和理解總譜的才能。他曾得到美國政府、總統以及其它各個國家所頒發的各種嘉獎,并獲得十七所主要大學與音樂學校的榮譽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