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美學思維之音響結構體現
錄入時間:2012/1/10 18:10: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2、配器
中國音樂創作思維中的形象化,在配器中經常應用的直接對應寫法也可見一斑。直接對應手法指的是作曲家找到音樂音響和人類經驗對于某種事物特征所具有的相關性,將其藝術化的表現出來。這種對應既可包括作者通過配器對對象聲音的直接模仿,如用鋼琴音型模仿鳥叫、馬蹄聲,也可以用來描繪對象所伴隨或具有特定象征意義的音調。比如某些歌曲提到毛主席,伴奏部分演奏“東方紅”曲調讓人眹想到偉人的形象。張世榮詞,樊祖蔭曲的《牧野的早晨》是一首描繪草原晨曦,歌頌牧民幸福生活的抒情歌曲。在歌曲的鋼琴前奏部分(見譜例5),作者用左手三連音反復跳動,描摹了大草原上遠處奔來的馬蹄聲,而右手一連串的分解和弦,既可以理解為清晨逐漸消散的星光,又可以聽成對晨鳥朝啼的模仿。一幅美麗牧野清晨的景象迅速呈現。這種對應手法可快速提高表現對象的形象性特征,讓人產生具象的形象感覺,對于歌曲伴奏這種藝術形象明確、具有具體文學指向性的特殊器樂形式,再適用不過。
可見,中國藝術歌曲鋼琴伴奏中關于意境美和形象思維等美學思維的呈現,歸根結底應該體現在包括和聲、復調、配器、織體等具體的音樂音響表現形式上。作為演奏者的我們在理解這一問題時,除了要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美學中的重要思維范疇,更應體會其在音樂基本組織形式中的具體體現,只有這樣,二度創作中的美學思維表達才能不流千空洞的口號。我們用“彈出美”的過程輔助演唱者“唱出美”,聽眾才能從中“聽出美”來。
參考文獻:
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頁。
陳語:《黃自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的和聲民族化的探索》(碩士論文),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12月5日。
田里:《〈春思曲〉的演唱剖析》,《藝海》,2009年第9期。
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女主人公。
張前主編、周海宏著:《音樂美學教程》,2002年版,第118頁。
(編輯/石磊)
第五屆全國民族聲樂論壇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