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大胡笳》樂曲源流與意趣賞析
胡笳本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吹奏樂器,其聲調悲愴凄涼,常能引起戍守邊塞者的思鄉之情。晉代劉琨曾用胡笳聲譜為琴曲,創作了《胡笳五弄》,表現其愛國主義的思想。它與《小胡笳》并稱“二胡笳”,或“胡笳兩本”這兩首作品初見于《古今樂錄》,稱《大胡笳鳴》和《小胡笳鳴》。唐代流傳的《大胡笳》和《小胡笳》源于南北朝的相和曲,當時以沈家聲和祝家聲見稱。盛唐名師董庭蘭繼承了他們的傳譜,又稱之為“董家本”。晚唐陳康士在譜序中把這兩曲與《廣陵散》一起看作是“古風不泯之聲”,從而流傳至今。李頎聽了董庭蘭彈奏《大胡笳》,曾在詩中寫到:“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認為樂曲表現了蔡文姬回歸時,與當地“胡人”依依不舍的情景,接她回來的漢使也深為感動。《神奇秘譜》中《大胡笳》正好是十八拍。它與后世流傳的《胡笳十八拍》在題材上相同,但音樂毫無共同之處。現存琴譜中根據這個解題,采用唐代劉商的有關詩句,作為各段小標題。
《大胡笳》又名《胡笳弄》、《胡笳曲》,唐代著名琴家董庭蘭、薛易簡都擅彈此曲,當時與《小胡笳》并稱《胡笳兩本》。初唐琴壇流行的祝家聲、沈家聲,就以這兩曲著稱。董庭蘭繼承了兩家的傳統,整理了傳譜。唐代詩人劉商《胡笳十八拍·序》云:“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葉為吹笳,奏哀之音。后董生以琴寫胡笳聲為十八拍,今之《胡茄弄》是也。”
此曲琴譜始見于明代朱權所輯《神奇秘譜》,內容取材于蔡琰的《悲憤詩》。全曲由18個段落組成,分別以劉商的詩句《紅顏隨虜》、《萬里重陰》、《空悲弱質》、《歸夢去來》、《草從水宿》、《正南看北斗》、《竟夕無云》、《星河廖落》、《刺血寫書》、《怨胡天》、《水冰草枯》、《遠使問姓名》、《童稚牽衣》、《飄零隔生死》、《心意相尤》、《平沙四顧》、《白云起》、《田園半蕪》為各段標題。
貫穿全曲的主題——一個發自女性內心的,因飽含顛沛流離之苦而思念故園的悲戚。音調如訴如泣,耐人尋味。旋律中經常出現的變化音和半音進行,以及“聲多韻少”等特點,均體現了唐代琴曲特有的時代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