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研究者需要以新的視角和新的理論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問題進行研究,并在實踐上進行不斷總結與探索,使理論研究能夠經得住實踐的檢驗。比如近期有學者借用美國社會人類學家馬康納的“前臺、后臺”理論,提出了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前臺、帷幕、后臺”模式,希望通過這一新模式合理地解決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沖突。但我們必須承認當前的開發政策大多僅使當地社區看到了資源開發的藍圖和未來收益增加的宣傳,而“人的獨特本性在于,他必須生活在物質世界中,生活在他與所有有機體共享的環境中,并且這是根據由他自己設定的意義圖式來生活的”。因此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落后現實,將使我們必須回答在進行文化資源符號化開發過程中,能否為社會提供一個更為合理使用資源的框架,并在實現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最終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整體福利的增加 ?而要真正解決這一問題,就有必要讓關鍵利益主體更加主動地參與到開發規則的制定中來,通過傾聽“藏彝走廊”民族音樂文化承載者的聲音,共同協商和尋找一致性的目標,只有在這樣的工作中,才能找到更加具體和合理地制定民族音樂保護與發展政策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石碩.“藏彝走廊”:一個獨具價值的民族區域——談費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與區域.2003年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
[2]劉達成.關于“藏彝走廊”研究的幾個問題[J].云南社會科學,1993,(6).
[3]索南卓瑪.國內外研究《格薩爾》狀況概述[J].西藏研究,2006年,(3).
[4]王力,張春梅.淺析《格薩爾》說唱音樂的吟誦性特征[J]沖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4).
[5]楊曦帆.近20年“藏彝走廊”樂舞研究述評[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3).
[6]楊嘉銘.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的亮點[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2).
[7]莊春輝.“藏羌鍋莊”是阿壩的一張文化名片[J].西藏藝術研究,2005,(2).
[8]嘉雍群培.論藏族弦子諧藝術的形成與類別[J].中國音樂學,2003,(2).
[9[孫寶蘿.論藏族弦丁"7"拜am蹈音樂[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1~2).
[10]田聯韜.藏傳佛教樂舞“羌姆”音樂考察[J].中國音樂學,20o0,(4).
[11]曾令士.彝族火把節的“都火”歌[J].中國音樂,1998,(2).
[12]肖殉.羌族的民間音樂[J].成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6,(2).
[13]嘉雍群培.藏族“國哇”研究[J].民族藝術,1996,(4).
[14]白興發.音樂在少數民族社會交往中的作用——以南方民族和國外一些民族樂器說話現象為例[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6).
[15]唐應龍,曹端波.云南藝術學院學報[J].2004,(2).
[16]張軍.對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維度思考[J].旅游學刊,2005,(5).
[17]塔西,雅娜.中國古琴藝術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OWEL].
[18]楊振之.前臺、帷幕、后臺——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
[19]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納日碧力戈,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0]馬獅煒.文化符號的建構與解讀——關于哈尼族民俗旅游開發的人類學考察[J].民族研究,2006,(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