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音樂遺產保護的緊迫性
“藏彝走廊”民族音樂文化歷經數千年而不衰亡,生生不息地走到現代社會,構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景觀。開展“藏彝走廊”民族音樂遺產的保護與發展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該區域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能夠讓我們認識到音樂文化的多元性、復雜性。同時,也能夠推動我們將“藏彝走廊”民族音樂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現象放在中華文明的整體文化框架中來探討,這將使異質優秀文化因子相互碰撞,進而進發出新的生命力!安匾妥呃取眳^域民族音樂文化積淀著許多可持續發展思想、方式、行為,對它們的發掘、繼承和弘揚,能夠對中華當代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起到啟示性作用。此外,這樣的研究對于促進和推動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振奮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也將產生積極作用。
由于“藏彝走廊”獨特的地理特征,來自多學科、多角度的相關研究尚未充分展開,已經有學者認為,從“藏彝走廊”這一角度來探討樂舞問題對于民族音樂學界是一個新問題,也是一個新的挑戰。但在某些人心中,仍然存在“民間音樂落后、不科學”的觀念,提倡和保護民族民間音樂甚至被視為保守與狹隘的民族主義。更令人擔憂的是伴隨著經濟發展為目標的文化資源開發,這些獨具特色的音樂資源正在或已經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逐步消失或變質,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民族文化的同化。隨著民族地區經濟開發的加快,這些地區的可進入性大大提高,異族異地的文化因子大量涌入,原有的民族文化在強大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顯得太過弱小,因而出現逐漸被沖淡、同化甚至消亡的現象。民族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也呈現出這樣的特點,我們往往能看到流行音樂取代了傳統音樂,“時尚”歌舞占據了民族舞臺。以往作為民族地區生活內容的音樂,重要性已經大不如前。
其次為民族文化的商品化。特別是在旅游市場上,民族文化的舞臺表演藝術化、程序化,是目前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的主要手段,它雖然在當前特定的時間和環境里,能有效刺激游客,使之產生旅游消費的作用,但致命弱點便是日益商品化會使民族文化逐漸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內涵。如原本只在特定的時間、場合,按傳統內容和方式才能舉行的宗教樂舞、弦子舞、鍋莊等民族歌舞,在經過舞臺化包裝后,打破了傳統文化特性,內容上被壓縮后隨時出售給旅游者觀賞。表演者所奉獻給大眾的只是民族文化的外在形式,缺乏內在的深層次寓意,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旅游者求真的心理需求。長此以往,不僅旅游市場會逐步萎縮,民族音樂文化也會面臨消失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