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族聲樂由中國傳統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為基底,引進西洋美聲發聲等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氣質,形成了中國人自己的聲樂標準體系,并使其屹立于世界聲樂藝術之巔,實屬不易.因其為中西合璧的產物,使其吸收二者之長處,雖然吸收其長處,發展其自身,但總因二者文化背景的差異,抓其二者之長,避其二者之短,實屬不易,廣大聲樂學習者也為此勤學苦練,尤其在聲區銜接中的自然流暢,更是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點.因此,把民族聲樂中的聲區銜接問題解決好,成了民族歌者的重要功課.聲區的銜接問題也成了各位歌者和教育者一直研討的話題,可以說,在民族聲樂中建立了良好統一的聲區銜接也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因此,建立良好統一的聲區銜接在民族聲樂教學和實踐中成了重中之重。
民族聲樂發展至今,已走過幾十年風風雨雨,看似漫長,但是相比西洋聲樂的發展歷史,就顯得有些年少了,但是我們的進步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良好方法的借鑒吸收上做的非常不錯,在民族聲樂中建立良好統一的聲區銜接也如此。
關鍵詞: 民歌 ,聲區 ,統一
前 言
幾千年的中華文明造就了燦爛的中華音樂文化,在絢麗多彩的中華音樂文化當中,歌唱的優美多姿更顯出異彩,正所謂“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人聲之美有著其他音樂形式無法比擬的優勢。
在上世紀,由于西洋唱法在國內的出現,使一些傳統的中華聲樂民間小調戲劇等形式也謀求了自身的發展,經過幾十年中國老中青三代歌唱家教育家的努力,中國的民族聲樂在兼顧多元之長的基礎上,異軍突起似的屹立于世界聲樂之林,受到國內外的諸多好評與贊譽。在此,不得不承認,西洋聲樂對民族聲樂發展的重要意義。但一直以來,對民族唱法的民族特色的保持,一直受到歌者和教者的關注。怎樣既保持了本國民族特點,又更好的利用美聲發生方法,一直受到大家關注,其中聲區轉換銜接的民族性與統一性,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點。
中國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多民族國家,不僅在漢族人民口頭傳唱許多民歌小調,而且在漢族以外的55個少數民族中,也有著豐富的民歌資源。因此,民歌的豐富也造就了演唱方法形式的多姿,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民族聲樂,不僅要兼顧西洋唱法與其文化的差異,而且在中華多民族文化內部的諸多流派也要取其之長。在中國諸民族中,在演唱本民族民歌時,聲區銜接的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系統化等特點。但是,繁多的聲區銜接,給我國民族聲樂的系統化帶來了諸多不便。因此,怎樣建立一個既科學系統又帶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民族聲區銜接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 民族唱法中建立良好統一的聲區對民族聲樂演唱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當今民族唱法的體系,是由我國固有的戲曲,民歌小調等傳統歌唱形式,加之西洋聲樂的呼吸等技巧,形成了適合中國人演唱,具有中國人審美要求的唱法體系。其中,西洋聲樂的聲區轉換所建立的良好的統一的聲音是我國民族聲樂繼承發展的重要一點。正是西洋聲樂的傳入,使我國民族聲樂得到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在聲區的統一和銜接方面,更是給民族聲樂提升了諸多。并在傳統的民間演唱和戲曲演唱等方面,促進諸多。
在我國戲曲,民歌小調中,一般聲區跨越較小,高則高,低則低。西北等一些地區傳統民歌演唱形式,能形成很高亢的聲音,但基本處于“喊”的范疇,在戲曲藝術中,這種現象也很多。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更好的保護嗓子,延長歌唱壽命,一直是我國傳統歌唱的重點。西洋聲樂的傳入,正好彌補了這一點,并對我國民族歌曲和戲曲的演唱形式技巧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曾記否,上世紀中期,我國老一輩民族唱法大師郭蘭英,王昆等前輩,號稱“金嗓子”,其實,各位歌唱家都已借鑒了諸多美聲唱法元素,也都較好的解決民歌演唱中的聲區銜接問題。因此,借鑒吸收西洋聲樂聲區銜接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掌握好發聲機能和方法,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使各聲區做到統一,是獲得美好聲音的基礎。學習聲樂的人,常常把聲區分為三個,即低聲區、中聲區和高聲區。在聲區的劃分上,我們常把自然聲區稱為中聲區,這個聲區的音域一般不超過八度,聲音的技巧也很少,大多數人都能很輕松地唱出聲音,但這個聲區的訓練在技術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也被視為基礎聲區。初學者總是從這一聲區開始訓練,然后逐漸向上經過換聲區進入高聲區,向下進入低聲區,因此在中聲區打好基礎,有利于穩定腔體擴展音域和統一聲區。相對而言,中聲區在技術上比較容易掌握,歌唱者在技術上出現困難多數在高聲區和低聲區,而且這兩個聲區容易出現與中聲區的聲音不統一現象。意大利著名歌劇藝術大師、男高音歌唱家吉諾·貝基先生曾說過:“聲音的位置和音色要上下保持一致,不能一個聲區一種唱法,三個聲區三種唱法,否則便不是完美的歌唱。”
二 怎樣在民族聲樂中建立良好的統一的聲區
建立良好統一的聲音,首要和基礎是呼吸,也就是怎樣運氣,怎樣調動全身的呼吸循環系統來為歌唱服務,使聲音在低中高三個聲區運用自如,那么,在民族聲樂中,什么樣的呼吸狀態才是好的,才能更好的為聲音的統一服務呢?這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
2.1歌唱中的呼吸
保持小腹吸氣運氣,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丹田之氣。什么是丹田?它也是中醫學名詞, 是經絡穴位名。陰交、氣海、石門、關元四個穴位都別名丹田。另外我國練氣功吸氣, 其部位有三在臍下的(臍下三指處)叫下丹田、在心窩部(心下臍上兩肋之間內側)為中丹田、在兩眉之間叫上丹田。呼吸(氣息運用)問題, 不論是唱戲曲、曲藝、民歌或一般歌曲者, 均為歌唱發聲的動力和基礎。發聲的正確, 音質的優美, 音色的變化, 感情的表達都與呼吸有密切關系。在聲樂界普遍采用的胸腹聯合呼吸的方法, 就是一種運用胸腔、橫隔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的呼吸法。“ 丹田之氣”的要求雖沒有生理學的解釋與分析, 但它是從實踐中得來的經驗。凡是唱得好的演員, 首先是氣息運用的好, 呼吸方法較為符合客觀規律。如“氣要舒、要有存勁、要上下通暢。”怎樣才能做到呢?正如他們所說的“不可憋氣,不要死用勁,沉住氣,唱時氣不可沖,會吸氣還要會存氣, 慢慢用氣。”講得很有道理。會吸氣固然重要, 更重要的是會保持氣, 慢慢用氣, 不可死用勁, 力度不能大。我們教學中也常講吸氣像聞花的香味, 用氣像輕輕的吹灰……這只是一種用氣狀態,用氣的具體技巧,應該細細捉摸, 注意“走氣”的運用,“走氣”很有道理, “走”者比跑要慢得多, 即慢吸氣慢吐氣, 使氣息平穩, 保持唱時的通道通暢, 不能使喉部肌肉緊張堵塞。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